1.推断题- (共1题)
1.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M是生产玻璃钢的原料,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1)烃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其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2)试剂a是________________。
(3)C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4)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应Ⅲ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6)G和H反应生成M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G的一种同分异构体N满足如下转化关系:

在该条件下,1 mol N生成2 mol I。N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8)已知:
以苯和乙醛为原料制备H,写出合成路线(用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用箭头表示转化关系,箭头上注明试剂和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

(1)烃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其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2)试剂a是________________。
(3)C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4)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应Ⅲ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6)G和H反应生成M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G的一种同分异构体N满足如下转化关系:

在该条件下,1 mol N生成2 mol I。N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8)已知:

以苯和乙醛为原料制备H,写出合成路线(用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用箭头表示转化关系,箭头上注明试剂和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题- (共2题)
2.
利用酸解法制钛白粉产生的废液[含有大量FeSO4、H2SO4和少量Fe2(SO4)3、TiOSO4],生产铁红和补血剂乳酸亚铁。其生产步骤如下:

已知:TiOSO4可溶于水,在水中可以电离为TiO2+和SO42-,TiOSO4水解成TiO2•xH2O沉淀为可逆反应;乳酸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
请回答:
(1)步骤①中分离硫酸亚铁溶液和滤渣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入铁屑的目的一是还原少量Fe2(SO4)3;二是使少量TiOSO4转化为TiO2•xH2O滤渣,用平衡移动的原理解释得到滤渣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硫酸亚铁在空气中煅烧生成铁红和三氧化硫,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离子方程式解释步骤⑤中加乳酸能得到乳酸亚铁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
(5)步骤④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步骤⑥必须控制一定的真空度,原因是有利于蒸发水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
(7)为测定步骤②中所得晶体中FeSO4·7H2O的质量分数,取晶体样品a g,溶于稀硫酸配成100.00 mL溶液,取出20.00 mL溶液,用KMnO4溶液滴定(杂质与KMnO4不反应)。若消耗0.1000 mol•L-1 KMnO4溶液20.00 mL,所得晶体中FeSO4·7H2O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用a表示)。

已知:TiOSO4可溶于水,在水中可以电离为TiO2+和SO42-,TiOSO4水解成TiO2•xH2O沉淀为可逆反应;乳酸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
请回答:
(1)步骤①中分离硫酸亚铁溶液和滤渣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入铁屑的目的一是还原少量Fe2(SO4)3;二是使少量TiOSO4转化为TiO2•xH2O滤渣,用平衡移动的原理解释得到滤渣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硫酸亚铁在空气中煅烧生成铁红和三氧化硫,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离子方程式解释步骤⑤中加乳酸能得到乳酸亚铁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
(5)步骤④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步骤⑥必须控制一定的真空度,原因是有利于蒸发水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
(7)为测定步骤②中所得晶体中FeSO4·7H2O的质量分数,取晶体样品a g,溶于稀硫酸配成100.00 mL溶液,取出20.00 mL溶液,用KMnO4溶液滴定(杂质与KMnO4不反应)。若消耗0.1000 mol•L-1 KMnO4溶液20.00 mL,所得晶体中FeSO4·7H2O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用a表示)。
3.
近年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把含有大量CO2的空气吹入K2CO3溶液中,再把CO2从溶液中提取出来,并使之与H2反应生成可再生能源甲醇。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分解池中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2)在合成塔中,若有4400 g CO2与足量H2反应,生成气态的H2O和甲醇,可放出5370 kJ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该工艺在哪些方面体现了“绿色自由”构想中的“绿色”_______________。
(4)一定条件下,往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I、反应II与反应III,相同时间内CO2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如下图所示:

(图中c点的转化率为66.67%,即转化了2/3)
①催化剂效果最佳的反应是________(填“反应I”,“反应II”,“反应III”)。
②b点v (正)_________v (逆)(填 “>”, “<”, “=”)。
③若此反应在a点时已达平衡状态,a点的转化率比c点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④c点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____________________。
(5)科学家还研究了其它转化温室气体的方法,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可以将CO2转化为气体燃料CO。该装置工作时,N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

(1)分解池中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2)在合成塔中,若有4400 g CO2与足量H2反应,生成气态的H2O和甲醇,可放出5370 kJ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该工艺在哪些方面体现了“绿色自由”构想中的“绿色”_______________。
(4)一定条件下,往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I、反应II与反应III,相同时间内CO2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如下图所示:

(图中c点的转化率为66.67%,即转化了2/3)
①催化剂效果最佳的反应是________(填“反应I”,“反应II”,“反应III”)。
②b点v (正)_________v (逆)(填 “>”, “<”, “=”)。
③若此反应在a点时已达平衡状态,a点的转化率比c点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④c点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____________________。
(5)科学家还研究了其它转化温室气体的方法,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可以将CO2转化为气体燃料CO。该装置工作时,N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共2题)
4.
利用下图装置可以进行实验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X中试剂 | Y中试剂 |
A[] | 用MnO2和浓盐酸制取并收集纯净干燥的Cl2 | 饱和食盐水 | 浓硫酸 |
B | 用Cu与稀硝酸制取并收集纯净干燥的NO | 水 | 浓硫酸 |
C | 验证电石与饱和食盐水反应生成的气体的性质并收集 | CuSO4溶液 | KMnO4 溶液 |
D | CaCO3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纯净干燥的CO2 | 饱和NaHCO3溶液 | 浓硫酸 |
A.A | B.B | C.C | D.D |
5.
硒(Se)是人体健康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已知S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原子的质量数为34 | B.该元素处于第四周期第ⅥA族 |
C.Se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 D.酸性:HClO4>H2SeO4 |
4.实验题- (共1题)
6.
某学生探究如下实验(A):
(1)使淀粉变蓝的物质是____。
(2)分析现象i、ii认为: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促进淀粉水解,冷却后平衡逆向移动。
设计实验如下,“现象a”证实该分析不合理:

“现象a”是____。
(3)再次分析:加热后单质碘发生了变化,实验如下:
I:取少量碘水,加热至褪色,用淀粉溶液检验挥发出的物质,变蓝。
Ⅱ: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冷却过程中一直未变蓝;加入稀H2SO4,瞬间变蓝。
对步骤Ⅱ中稀H2SO4的作用,结合离子方程式,提出一种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
(4)探究碘水褪色后溶液的成分:
实验1:测得溶液的pH≈5
实验2:取褪色后的溶液,完成如下实验:

①产生黄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
②Ag2O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③依据上述实验,推测滤液中含有的物质(或离子)可能是_________。
(5)结合化学反应速率解释实验A中现象i、现象iii蓝色褪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实验A | 条件 | 现象 |
![]() | 加热 | i.加热后蓝色褪去 ii.冷却过程中,溶液恢复蓝色 ⅲ.一段时间后,蓝色重又褪去 |
(1)使淀粉变蓝的物质是____。
(2)分析现象i、ii认为: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促进淀粉水解,冷却后平衡逆向移动。
设计实验如下,“现象a”证实该分析不合理:

“现象a”是____。
(3)再次分析:加热后单质碘发生了变化,实验如下:
I:取少量碘水,加热至褪色,用淀粉溶液检验挥发出的物质,变蓝。
Ⅱ: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冷却过程中一直未变蓝;加入稀H2SO4,瞬间变蓝。
对步骤Ⅱ中稀H2SO4的作用,结合离子方程式,提出一种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
(4)探究碘水褪色后溶液的成分:
实验1:测得溶液的pH≈5
实验2:取褪色后的溶液,完成如下实验:

①产生黄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
②Ag2O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③依据上述实验,推测滤液中含有的物质(或离子)可能是_________。
(5)结合化学反应速率解释实验A中现象i、现象iii蓝色褪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综合题:(2道)
单选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