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1题)
1.
在实验探究课上,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包黑色粉未,该粉末可能是氧化铜粉末和铁粉中的一种或两种。同学们为了确定该粉末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假设l:黑色粉末是铁粉; 假设2:黑色粉末是氧化铜粉末;假设3:黑色粉末是______。
设计实验方案
同学们对实验作了如下设想和分析:取少量黑色粉末放入硬质玻璃管中,通入一氧化碳一会儿后加热至充分反应
实验装置图如图
。请你完成如表:

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及分析,确认假设3成立。
反思与评价
①实验过程中,硬质玻璃管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②实验时通入一氧化碳一会儿后再加热的原因是______。
③从环保角度看,上面的实验装置有不足之处,请你对该装置进行改进,具体措施是______。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 结论 |
______ | 假设1成立 |
______ | 假设2成立 |
黑色粉末部分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假设3成立 |




①实验过程中,硬质玻璃管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②实验时通入一氧化碳一会儿后再加热的原因是______。
③从环保角度看,上面的实验装置有不足之处,请你对该装置进行改进,具体措施是______。
2.计算题- (共1题)
2.
过氧化氢不稳定会自然分解,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变小。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
(2)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
(2)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3.单选题- (共10题)
3.
在“宏观
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学科必备的思维方式,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乙、丙、丁都是氧化物 |
B.反应生成丙、丁分子个数比为3:1 |
C.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60:224 |
D.该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
4.
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
B.丙一定是化合物 |
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17 |
D.甲、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丙的质量 |
6.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水的电解实验时,有以下描述:

①甲试管应该连接在电源的正极
②甲、乙两试管收集到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
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且燃烧时火焰呈淡蓝色
④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以上描述中错误的是( )

①甲试管应该连接在电源的正极
②甲、乙两试管收集到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
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且燃烧时火焰呈淡蓝色
④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以上描述中错误的是( )
A.①②③④ | B.③ | C.①② | D.①②③ |
9.
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
B.用扇子扇灭燃着的蜡烛,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
C.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
D.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时遇明火一定会发生爆炸 |
10.
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简图,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1中的热水起提高温度和隔绝氧气的作用 |
B.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也会有同样的现象 |
C.图1中的实验既能得出燃烧条件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上,还能比较出红磷和白磷着火点的高低 |
D.图1、图2探究燃烧是否需要氧气 |
4.填空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10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