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湖南省四市九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化学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26143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7

1.综合题(共1题)

1.
根据下列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⑴甲装置为_______(填“电解池”或“原电池”)Pb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______________

⑵乙装置中C1电极为______
A.正极
B.负极
C.阴极
D.阳极
 
⑶反应前乙装置中溶液的的体积为500ml,pH=5,反应一段时间后乙中溶液的pH为 2,则电路中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mol(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
⑷乙装置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工作一段时间后甲池的pH将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

2.推断题(共1题)

2.
A、B、C、D、E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B处于同一周期,C、D、E同处另一周期。C、B可按原子个数比2∶l和1∶1分别形成两种离子化合物甲和乙。D、A按原子个数比3∶2形成离子化合物丙。E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E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
(2)画出A的原子结构简图__________
(3)离子化合物乙的电子式是_______
(4)C、D、E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用离子符号表示)___________

3.选择题(共6题)

3.

 下列物质加入一定量的水中,能使液体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4.

 下列物质加入一定量的水中,能使液体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5.

 下列物质加入一定量的水中,能使液体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6.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1)从宏观角度看,物质C属于{#blank#}1{#/blank#} (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以上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blank#}2{#/blank#} ;

(3)从微观角度看,物质B是由{#blank#}3{#/blank#} 构成的(选填“分子”或“原子”或“离子”);

(4)参加反应的A与B的微粒个数比为{#blank#}4{#/blank#} .

7.

 复习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小东、小南两位同学取同一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8.

 复习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小东、小南两位同学取同一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4.单选题(共3题)

9.
用石墨电极电解NaBr的水溶液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电解时阳极得到Br2,阴极得到NaOH和H2
B.若取阳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淀粉溶液,溶液呈蓝色
C.若取阴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D.若取阳极附近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入少量的苯,振荡静置后上层溶液呈橙红色
10.
下列有关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单质的熔点逐渐增高 
B.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在数值上均等于它所在的族序数 
C.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难失去电子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氧化性越强
11.
2005年,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七项重大成果,13C、15N应用于考古研究名列第七。下列对13C、15N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13C与15N互为同位素
B.13C、15N原子中质子数不等,中子数相等
C.13C与15N的质量比约为13:15
D.13C与12C、14N与15N的化学性质不同,因而才有可用于考古研究的特殊用途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推断题:(1道)

    选择题:(6道)

    单选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