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浙江省高考考试样卷理科综合化学部分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254170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7

1.综合题(共1题)

1.
甲醇是一种新型的汽车动力燃料,工业上可通过CO和H2化合制备甲醇,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 (g)+2H2(g)CH3OH (g) △H 1(反应1)
该反应的原料CO和H2本身都可作为燃料提供动力,已知这两种物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O2(g)=CO2(g) △H 2=-283kJ/mol(反应2)
H2(g)+O2(g)=H2O(g) △H 3=-242kJ/mol(反应3)
某些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如下表:
化学键
C-C
C-H
H-H
C-O
CO
H-O
键能/kJ/mol
348
413
436
358
1072
46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1的焓变△H1=__________。
(2)CH3OH (g)燃烧生成CO2(g)和H2O(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H3OH(g)+O2(g)=CO2(g)+2H2O(g) △H4
该反应的焓变△H4=___________。
与CO和H2相比,甲醇作为汽车动力燃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1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
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3点)。既能提高产率,又能提高反应速率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醇-空气燃料电池(DMFC)是一种高效能、轻污染电动汽车的车载电池,该燃料电池的电池反应式为:CH3OH(l)+O2(g)=CO2(g)+2H2O(l)。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

①在上图的横线上标出a、b、c、d四个出入口通入或排出的物质名称(或化学式)____。
②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推断题(共2题)

2.
用于制作防弹背心材料的聚合物A,其结构为:,下列是由化合物B(分子式:C8H10)制备该聚合物的一种方案:

已知:

(1)写出B、D的结构简式:B__________、D________。
(2)写出满足1H核磁共振谱的苯环上有两种氢,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C的同分异构体(任写三个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的上述一个同分异构体F,存在下列转化:

①写出F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由F 生成 G 和H过程中的第①步反应____________。
③G与C能发生缩聚反应,写出该缩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
A、B、C、D、E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其中仅含一种金属元素。A和D最外层电子数相同;B、C和E在周期表中相邻,且C、E同主族。B、C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D的原子核外电子数,A和C可形成两种常见的化合物甲和乙(相对分子质量甲<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的电子式为___;写出乙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
(2)用某种废弃的金属易拉罐与A、C、D组成的化合物溶液反应,所产生的气体可充填气球,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种气球存在的隐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A、B、C三种元素组成的某盐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该盐溶液常温下呈酸性,则0.1 mol·L-1该盐溶液中浓度最大的离子为_______(写离子符号)。
(4)写出C和D形成的化合物与EC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经检测,某固体粉末中仅含C和D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固体粉末的成分______________。

3.选择题(共8题)

4.新航路开辟时,正值中国明朝时期。新航路的开辟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
5.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和景德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共同标志是
6.

已知一个正棱柱的俯视图和左视图如图,则其主视图为(  )
 

7.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8.

一列快车从甲地驶往乙地,一列特快车从乙地驶往甲地,快车的速度为100千米/小时,特快车的速度为150千米/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1000千米,两车同时出发,则图中折线大致表示两车之间的距离y(千米)与快车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是

9.

一列快车从甲地驶往乙地,一列特快车从乙地驶往甲地,快车的速度为100千米/小时,特快车的速度为150千米/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1000千米,两车同时出发,则图中折线大致表示两车之间的距离y(千米)与快车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是

10.

一列快车从甲地驶往乙地,一列特快车从乙地驶往甲地,快车的速度为100千米/小时,特快车的速度为150千米/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1000千米,两车同时出发,则图中折线大致表示两车之间的距离y(千米)与快车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是

11.

一列快车从甲地驶往乙地,一列特快车从乙地驶往甲地,快车的速度为100千米/小时,特快车的速度为150千米/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1000千米,两车同时出发,则图中折线大致表示两车之间的距离y(千米)与快车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是

4.单选题(共3题)

1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使用可再生资源、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替代有机溶剂、注重原子的经济性、采用低能耗生产工艺等都是绿色化学的内容
B. 拉瓦锡发现的质量守恒定律、阿伦尼乌斯创立的电离学说、波尔提出的氢原子模型都对化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C. 同位素示踪法是研究化学反应历程的手段之一
D. 淀粉、纤维素、蔗糖、纤维二糖水解后的产物都是葡萄糖
13.
下列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水分子中O-H键的键能很大,因此水的沸点较高
B.因为蛋白质分子与胶体颗粒大小相近,故蛋白质溶液具有胶体的某些性质
C.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之间性质一定有明显差异
D.因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使苯酚具有较强的酸性,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
14.
以下实验原理或操作中,正确的是
A.室温下,含有CoCl2的干燥变色硅胶呈蓝色,在潮湿的空气中变粉红色,放在干燥的空气中又恢复为蓝色
B.焰色反应实验中,铂丝在蘸取待测溶液前,应先用稀硫酸洗净并灼烧
C.中和滴定实验中,如用于盛放待测溶液的锥形瓶洗净后未干燥,不影响测定结果
D.纸层析中,滤纸作为固定相,展开剂作为流动相

5.实验题(共1题)

15.
苯甲醇与苯甲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通过苯甲醛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的歧化反应制得,反应式为:

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制备苯甲醇与苯甲酸,反应结束后对反应液按下列步骤处理:

重结晶过程:溶解→活性炭脱色→趁热过滤→冷却结晶→抽滤→洗涤→干燥
已知:苯甲醇易溶于乙醚、乙醇,在水中溶解度较小。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萃取分离苯甲醇与苯甲酸钠时,合适的萃取剂是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充分萃取并静置分层,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后,上下层分离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萃取分液后,所得水层用盐酸酸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苯甲酸在A、B、C三种溶剂中的溶解度(S)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重结晶时,合适的溶剂是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结晶过程中,趁热过滤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洗涤时采用的合适洗涤剂是___________。
A.饱和食盐水B.Na2CO3溶液
C.稀硫酸D.蒸馏水
(3)为检验合成产物中苯甲酸的含量,称取试样1.220 g,溶解后在容量瓶中定容至100 mL,移取25.00 mL试样溶液,用0.1000 mol·L-1NaOH溶液滴定,滴定至终点时NaOH溶液共消耗24.65 mL,则试样中苯甲酸的含量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推断题:(2道)

    选择题:(8道)

    单选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