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重要考点练习卷:我国的农业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244988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5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阴影部分是渭河以北、黄土高原边缘的“旱腰带”地区,该区域十年九旱,许多县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农学专家经多年努力培育出了与旱塬相适应的小麦良种,亩产由20世纪60年代的 61.1千克逐步提高到现在的450千克。


(1)分析“旱腰带”地区小麦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
(2)早年“旱腰带”地区小麦单产低的主要原因是干旱,说明其干旱的自然原因。
(3)现在“旱腰带 ”地区小麦单产大幅提高,推测除生物技术外人们可能还采取的措施。
(4)简述在“旱腰带”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喜热、好光、耐旱、忌渍,适宜在疏松深厚土壤中种植,阴雨天气容易使棉花产生病虫害。我国优质的长绒棉产区主要分布在南疆地区。当地2017年长绒棉价格为23 000元/吨,产量约400公斤/亩;普通棉价格为17 200元/吨,产量约600公斤/亩,同时国家按每吨给予一定的补贴。近几年来,已有大批东部棉纺企业在新疆投资建厂,并将棉纱、棉布运至东部加工制造后出口。下图为中国主要商品棉生产基地示意图。

(1)与东部产棉区相比,分析新疆种植长绒棉的有利气候条件。
(2)根据材料说明新疆棉农不愿意种植长绒棉的理由。
(3)从区位选择角度说明东部企业把生产的棉纱棉布从新疆运到东部深加工的原因。
(4)针对新疆棉花产业的现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单选题(共8题)

3.
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区某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示意图,据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该农作物最可能是
A.小麦B.水稻C.棉花D.大豆
【小题2】图中甲地区为
A.黄土高原B.河西走廊C.华南地区D.长江中下游平原
【小题3】据图可知该农作物
A.主产区为青藏地区B.地区适应性强
C.在西南地区产量最高D.甲地区生长期短
4.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关于A,B,C,D四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B地位于云贵高原,以畜牧业为主  ②A、C两地均是重要的粮棉产区
③C、D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糖料作物以甜菜为主  ④D地农业属于商品谷物农业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小题2】图中四个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
①A地区要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②B地区要大量开垦荒地,增加人均耕地面积
③C地区要注重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D地区要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5.
我国曾经著名的“三大荒”,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下图是我国“三大仓”分布示意图,①为北大仓,②为西大仓,③为南大仓。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关于三大仓的优势农作物,下列匹配正确的是
A.①冬小麦  ②棉花  ③柑橘B.①春小麦  ②棉花  ③天然橡胶
C.①春小麦  ②玉米  ③天然橡胶D.①棉花  ②大豆  ③水稻
【小题2】北大荒已变为北大仓,现如今北大仓所在的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是
A.以稻米生产为主B.以小型农机具生产
C.地区专业化生产D.粮食商品率低
【小题3】如今在改造三大荒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大荒森林面积减小B.西大荒土地酸化加剧
C.西大荒土壤污染加重D.南大荒水土流失严重
6.

   自马铃薯进军主食化产品开发领域以来,马铃薯的热度节节高升,不少马铃薯种植区域也欲趁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开发战略的东风,走品牌化道路。内蒙古乌兰察布被誉为“中国薯都”。近年来,乌兰察布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4000万亩左右,年产量达到40亿公斤。种植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和10%,成为全国马铃薯主产区。读乌兰察布地理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乌兰察布生产优质马铃薯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A.土壤肥沃B.光照充足C.水源丰富D.热量充足
【小题2】马铃薯主食化之后,当地应
A.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B.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产量
C.依托政府政策引导,马铃薯自产自销D.发展马铃薯主食加工业,改变饮食习惯
7.

   下图示意我国2006—2012年粮食作物产量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信息反映出
A.2006—2007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均下降
B.2007—2009年粮食作物产量在不断增长
C.2009—2010年粮食作物产量增长而播种面积下降
D.2009—2011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
【小题2】从图中分析,导致我国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最主要原因是
A.粮食作物复种指数不断增加B.大力推广生态农业
C.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D.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断增加
8.

   《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农业要求不违农时,农作物必须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播种和收割。下表是某农机公司统计的2012年我国部分地区小麦的收割时间。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地区

收割开始时间

地区

收割开始时间

山东

5月26日

北京

6月12日

湖北

5月18日

辽宁

7月13日

 

 
【小题1】影响四个地区小麦收割时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B.纬度C.地形D.劳动力数量
【小题2】青海西藏小麦的收割时间比湖北
A.早,原因是太阳辐射强B.早,原因是气温日较差大
C.晚,原因是热量不足D.晚,原因是气压较低
【小题3】如果辽宁和湖北都种植水稻,那么湖北的水稻亩产比辽宁
A.高,主要原因是熟制不同B.高,主要原因是灌溉水源充足
C.低,主要原因是土壤肥力较低D.低,主要原因是机械化水平低
9.

   双塔灌区是疏勒河三大灌区之一,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疏勒河下游盆地。双塔灌区所产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读某年双塔灌区农作物单方水净产值表,回答下列各题。

作物类型

用水定额(m3/hm2

单方水净产值

(元/m3

单位面积净产值(元/hm2

作物种植面积(hm2

小麦

8 700

0.13

1 164

1 414

棉花

8 700

3.62

31 493

5 390

蔬菜

12 300

1.81

22 313

5 393

瓜类

4 500

5.30

23 861

604

 

 
【小题1】双塔灌区所产农产品品质优良,其主导因素是
A.土壤肥沃B.地形平坦
C.昼夜温差大D.水源充足
【小题2】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双塔灌区今后种植面积最可能扩大的作物类型是
A.小麦B.瓜类C.棉花D.蔬菜
10.

   粮食安全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要课题,2003—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九连增”,有力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粮食种植结构调整(高产粮食作物取代低产粮食作物)是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结合我国“九连增”期间各粮食作物产量变化表,完成下列各题。

种类

2012年

2003年

产量(万吨)

比重(%)

产量(万吨)

比重(%)

粮食

58 957

100

43 070

100

稻谷

20 429

34.7

16 066

37.3

小麦

12 058

20.5

8649

20.1

玉米

20 812

35.3

11 583

26.9

大豆

1315

2.2

1539

3.6

其他

4343

7.4

5233

12.1

 

 
【小题1】关于“九连增”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稻谷增产率超过粮食增产率B.小麦增产率超过粮食增产率
C.稻谷增产对粮食增产贡献最大D.小麦增产对粮食增产贡献最大
【小题2】玉米取代大豆是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重头戏,进行这类调整规模最大的地区最可能是
A.东南地区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小题3】关于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对节省土地B.可以缓解各粮食作物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
C.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D.从长远来看种植结构调整空间会越来越有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