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十三) 自然地理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236949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8

1.单选题(共14题)

1.
下图是某海域某月的洋流和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月最可能是(  )
A.1月B.4月C.7月D.12月
【小题2】影响图中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分布
C.大气环流D.洋流分布
【小题3】下列关于图中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洋流加大海陆温差B.洋流导致沙漠的形成
C.洋流塑造海陆轮廓D.洋流使渔业资源减少
2.

   罗斯海被喻为研究地球系統中能量交换、物质交换和圈层相互作用、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天然实验室”。2017年11月8日从上海出发的南极科考队将直奔罗斯海西岸气候条件恶劣的恩科斯堡岛,12月初抵达目的地并开启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的建设,下图为新站选址位置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选址罗斯海恩科斯堡岛是因为(   )
A.科研价值大B.环境条件好C.建设难度小D.终年不冻
【小题2】在科研人员抵达恩科斯堡岛开始建站准备工作时,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当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南天空B.恩科斯堡岛海域浮冰面积大
C.新疆的塔里木河正处于汛期D.巴西高原地区草木一片枯黄
【小题3】恩科斯堡岛气候条件恶劣原因有(   )
①纬度高    ②海拔高 ③常年盛行西北风 ④常年盛行极地东风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3.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3000mm。沙漠东南部腹地星罗棋布地点缀着常年有水的湖泊70多个,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大沙山(海拔1080~1590m)环抱湖泊的景观。苏木吉林湖就是其中之一,湖区全年降水量为163.6mm,全年蒸发量1 261mm。下图示意苏木吉林湖区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曲线。

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苏木吉林湖的主要水源补给来自( )
A. 降水     B. 地下水 C. 积雪融水 D. 冰川融水
【小题2】苏木吉林湖( )
A. 主要排泄方式是外流 B. 夏季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C. 冬季降水量大于夏季 D. 全年净补给量基本为零
【小题3】研究表明,苏木吉林湖区的蒸发量远低于巴丹吉林沙漠平均蒸发量,其主要原因是湖区 (   )
A. 多阴雨天气    B. 植被茂盛 C. 风速较小 D. 海拔更高
4.

   2018年1月3日,名为格雷森的“炸弹气旋”袭击了美国东部。“炸弹气旋”是在冷气团与暖气团相遇时形成的气旋,其中心气压在24小时内下降超过24百帕。该类气旋爆发强、发展快,会带来强烈的暴风雪和降温,威力如同炸弹,故被称作“炸弹气旋”。下图为“美国东部1月3日降雪量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降雪量
A.最低值出现在伊利湖东南岸B.从阿巴拉契亚山脉向两侧递减
C.最大值出现在东北沿海D.布法罗少于亚特兰大
【小题2】“炸弹气旋”格雷森
A.生成于热带洋面B.属于温带气旋
C.中心盛行下沉气流D.东南侧盛行偏北风
【小题3】美国东部海面冬季容易形成“炸弹气旋”的主要条件有
①盛行由内陆到沿海的寒冷气流
②气温较高导致空气的对流强盛
③内陆的低压吸引海洋暖湿气流
④沿海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较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5.

   位于河南省贾湖遗址(33.5°N)中发现贾湖先人将骨笛和叉形器组合起来,做成原始“圭表”,观测正午日影。下图示意该原始“圭表”使用原理(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二分二至时的日影末端位置)。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贾湖先人利用骨笛和叉形器观测时,应将    (  )
A.两根木桩按东西对位,叉形器置于东端
B.两根木桩按东西对位,叉形器置于西端
C.两根木桩按南北对位,叉形器置于南端
D.两根木桩按南北对位,叉形器置于北端
【小题2】当贾湖先人进行农作物春播时,骨笛上正午日影末端位于 (  )
A.①、②之间,正在向②处移动时
B.①、②之间,正在向①处移动时
C.②、③之间,正在向③处移动时
D.②、③之间,正在向②处移动时
6.
某中学组织游学活动,在北京火车站候车时一学生拍到了下面的照片。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片中工作人员的前进方向是
A.东B.西C.南D.北
【小题2】当天22时该同学将照片上传到微信朋友圈,随即看到在美国洛杉矶(34°N,118°W)的好友小明点赞,此时洛杉矶应是
A.早晨B.中午C.傍晚D.午夜
【小题3】该日,北京比洛杉矶
A.黑夜时间短B.日出时间晚
C.自转角速度大D.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7.
每年冬至前后,落日的光辉穿过颐和园十七孔桥,照亮全部桥洞,俗称“金光穿洞”。下图为某游客拍摄的“金光穿洞”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据图可知(  )
A.桥体大致为西北——东南走向
B.拍摄时间约为北京时间18:00
C.拍摄照片之时,中国南极昆仑站(80°25′S,77°07′E)为黑夜
D.在整个可拍摄该景观的日子里,北京太阳高度逐日增大
【小题2】“金光穿洞”景观(  )
A.属于水域风光类型B.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C.受天气状况影响小D.应选择特定的位置观赏
8.

   积雪是不良导热体,保温作用强,较厚的雪层可阻隔气温波动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深霜是水汽在积雪内部迁移遇到表层冷却的雪壳时,凝华成的霜,为了与地面霜相区别,称为深霜。当地面上有稳定积雪后,在一定条件下深霜便开始缓慢生成。深霜为大型晶体,类似冰碴,比普通积雪松散很多。天山西端伊犁河谷上游多年平均积雪深度78厘米,平均积雪日数151天,深霜发育良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深霜发育的主要条件是    (  )
A.太阳辐射强B.积雪面积大
C.气温波动幅度小D.雪层下部温度高于上部
【小题2】推断以下时间段伊犁河谷上游深霜层最厚的是  (  )
A.2月中旬B.4月下旬C.10月下旬D.12月上旬
【小题3】伊犁河谷上游深霜缓慢形成后,极易诱发 (  )
A.泥石流B.雪崩C.山体滑坡D.山洪
9.
读我国某月降水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月份可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小题2】此时A处降水少的原因
A.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B.此时夏季风势力较弱,对A地影响小
C.盆地内部西北低东南高,阻挡夏季风D.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流沿山坡下沉
【小题3】图示时段
A.西北地区多晴天,大气保温作用弱,多霜冻
B.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降水少,土壤墒情差
C.①处和②处的霜冻分布都是因地势高形成的
D.我国大部分地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10.
风向方位图通常用角度来表示。下图分别为风向方位图和1950-2011年渤海海域冬、夏季风向与速度变化趋势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60年以来渤海冬季风风向变化趋势是(  )
A.由西西北向西北方向转变
B.由北西北向西北方向转变
C.由东东南向东南方向转变
D.由南东南向东南方向转变
【小题2】60年以来渤海冬季的风速呈减小趋势,主要是由于(  )
A.渤海海平面上升,摩擦力增大
B.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温差变小
C.渤海沿岸建筑物增高,阻挡风力
D.渤海污染严重,其热容量变小
【小题3】渤海风速变化,将会导致(  )
A.烟台威海冬季降雪量增加
B.海上航行的船只速度减慢
C.利于京津地区污染物扩散
D.华北平原地区干燥度增加
11.
比湿是指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用来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下图为两个不同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阴影表示比湿最大的区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所示的24小时中
A.甲地空气中水汽含量基本不变B.比湿最大区域在福建省的范围扩大
C.比湿最大区域在东海海域主要向东北扩展D.南下冷空气使所经地区比湿增大
【小题2】20日18时至21日18时期间
A.北京经历阴雨天气,风力增强B.长春地区风向由西北转为东北
C.广州地区气压升高,以微风晴好天气为主D.重庆地区气压值明显升高
12.
下图是2017年10月22日某区域气压形势图(粗线),细线表示某地理事象的非等间距等值线,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推测图中乙地附近的数值“125”表示的是(  )
A.海拔高度B.风速
C.降水量D.蒸发量
【小题2】图中甲地数值可能是(  )
A.1 016B.1 008
C.1 024D.29
【小题3】图中势力最强的天气系统(  )
A.中心降水量最大
B.可能向东北方向移动
C.中心位置可见烈日当头
D.顶部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散
13.
河湖中的沉积物是水体中磷的重要源头和汇集的场所。进入水体各种形态的磷,沉淀进入水体形成沉积物,通过再悬浮和分解等过程,释放到上层水体。细粒径沉积物与吸附磷(吸附在沉积物矿物表面的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坦噶尼喀湖是世界上最狭长和最深的湖泊之一,注入坦噶尼喀湖的甲河,河口湿地面积较大。如图示意坦噶尼喀湖流域。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甲河河口湿地的沉积物中矿物表面吸附磷含量较其上游河段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径流量大B.湿地降解作用强
C.工农业污水量大D.河口淤泥沉积多
【小题2】坦噶尼喀湖表层5~9月磷的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化肥农药残留量大
B.偏南风使深水层营养盐上涌
C.河流进入汛期带来营养盐多
D.雨季大气沉降带来营养盐多
【小题3】据调查世界上80%的淡水鱼类都曾在坦噶尼喀湖中被发现,其主要原因是(  )
A.湖泊磷等盐类含量很高B.人迹罕至人类破坏较小
C.湖泊深长水体容量较大D.纬度低气温高生长较快
14.
河道的改变受地转偏向力、泥沙淤积、地壳运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大凌河位于辽宁省西部,全长398千米,大小支系纵横交错,河流含沙量大。如图为明代以来大凌河下游河道变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大凌河下游河道变迁区的地形地势特征是(  )
A.东南高西北低
B.河湖众多
C.地势低平
D.多山地丘陵
【小题2】明代以来,大凌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诱因最可能是(  )
A.北部地壳抬升B.河流流速快
C.地转偏向力D.泥沙淤积
【小题3】目前控制大凌河下游河流改道的根本措施是(  )
A.加固河岸堤防B.清淤河道
C.提高流域植被覆盖率D.开挖入海新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