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同市对本地的煤炭企业 进行了一次重大洗牌,对小煤矿进行关停,对改制后的煤炭企业,无论是从生产,还是精选、运输等后续 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同市还积极推进清洁生产,生产环境和生产效益同步提升,同时引入国内 领先的垃圾发电项目,能够完全吞吐整个城区生活垃圾,产生的电能能够满足整个城区的生活用电,大同 历来风大,生态植被非常脆弱,风电的引入将风力变害为宝,在采煤沉陷区土地上建立了大规模的光伏因, 使这些土地得到重生。有些企业因为环保的压力和煤炭市场的变化,为了生存选择转型石墨烯等新材料的 研发与生产,经过大同人的不懈努力,久违的蓝天回来了,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积极健康。
说出大同市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及该市环境治理的启示。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同市对本地的煤炭企业 进行了一次重大洗牌,对小煤矿进行关停,对改制后的煤炭企业,无论是从生产,还是精选、运输等后续 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同市还积极推进清洁生产,生产环境和生产效益同步提升,同时引入国内 领先的垃圾发电项目,能够完全吞吐整个城区生活垃圾,产生的电能能够满足整个城区的生活用电,大同 历来风大,生态植被非常脆弱,风电的引入将风力变害为宝,在采煤沉陷区土地上建立了大规模的光伏因, 使这些土地得到重生。有些企业因为环保的压力和煤炭市场的变化,为了生存选择转型石墨烯等新材料的 研发与生产,经过大同人的不懈努力,久违的蓝天回来了,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积极健康。
说出大同市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及该市环境治理的启示。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32分)
材料一南美洲秘鲁国及周边地图

材料二秘鲁首都利马全年干旱少雨,以“无雨之城” 闻名世界。的的喀喀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位于山间高原,湖区周围高山环绕,湖面海拔达3821米,面积约为83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40-180米。的的喀喀湖处于内陆而不咸,海拔高而不冻。
(1)简述影响秘鲁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条件。(6分)
(2)分析利马成为“无雨之城”的主要原因。(6分)
(3)简要说明的的喀喀湖处于内陆而不咸,海拔高而不冻的主要原因。(6分)
(4)比较图中①②两处流水作用的主要差异并简析其原因。(8分)
(5)推测秘鲁矿产由山区运到海港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6分)
材料一南美洲秘鲁国及周边地图

材料二秘鲁首都利马全年干旱少雨,以“无雨之城” 闻名世界。的的喀喀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位于山间高原,湖区周围高山环绕,湖面海拔达3821米,面积约为83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40-180米。的的喀喀湖处于内陆而不咸,海拔高而不冻。
(1)简述影响秘鲁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条件。(6分)
(2)分析利马成为“无雨之城”的主要原因。(6分)
(3)简要说明的的喀喀湖处于内陆而不咸,海拔高而不冻的主要原因。(6分)
(4)比较图中①②两处流水作用的主要差异并简析其原因。(8分)
(5)推测秘鲁矿产由山区运到海港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6分)
3.
(题文)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口镇~潼关区间的黄河中游地区汇入渭河、泾河、洛河、汾河等较大支流 30 余条,增加的水量占黄 河 水量的 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 92%,是黄河泥沙的最主要来源区。区域内生态环境脆弱,水 土 流失严重。
材料一 黄河中游地区土壤侵蚀区划图

材料二 黄河中游地区输沙模数分布图和渭河、泾河基本数据表(输沙模数指河流某断面以上单位面积上所 输 移的泥沙量)。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大、小写字母 A-E 和 a-e 系列分别表示的土壤侵蚀方式,并从整体上概括出两 种 侵蚀方式在图示区域的空间差异。
(2)指出贺兰山区土壤侵蚀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3)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两河西安北郊交汇时,形成了一道清浊非常明显 的界限,是“泾清渭浊”还是“清渭浊泾”?请根据材料和地形特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4)有资料表明,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利津水文站测得黄河入海泥沙呈明显减少的趋势,2000-2009 年期间 的年均输沙量仅为 1956-1968 年期间年均输沙量的 10%。试分析其原因。
河口镇~潼关区间的黄河中游地区汇入渭河、泾河、洛河、汾河等较大支流 30 余条,增加的水量占黄 河 水量的 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 92%,是黄河泥沙的最主要来源区。区域内生态环境脆弱,水 土 流失严重。
材料一 黄河中游地区土壤侵蚀区划图

材料二 黄河中游地区输沙模数分布图和渭河、泾河基本数据表(输沙模数指河流某断面以上单位面积上所 输 移的泥沙量)。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大、小写字母 A-E 和 a-e 系列分别表示的土壤侵蚀方式,并从整体上概括出两 种 侵蚀方式在图示区域的空间差异。
(2)指出贺兰山区土壤侵蚀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3)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两河西安北郊交汇时,形成了一道清浊非常明显 的界限,是“泾清渭浊”还是“清渭浊泾”?请根据材料和地形特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4)有资料表明,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利津水文站测得黄河入海泥沙呈明显减少的趋势,2000-2009 年期间 的年均输沙量仅为 1956-1968 年期间年均输沙量的 10%。试分析其原因。
4.
[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直岛原是位于濑户内海的一座荒岛,60 年代,该岛曾大力发展旅游业,但最终以失败告终。80 年 代,F 财团邀请著名建筑师、艺术家在该岛建造了艺术馆和很多艺术品,岛上旅客居住的房间都被设计成了 艺术品,该岛游客开始增加,之后,该岛又开展了一项“家计划”的项目,把当地居民的房屋也都打造成了艺 术品,艺术也开始延仲到了岛民的生活当中,后来,当地还通过举办艺术节,吸引各地游客。现在,艺术 打造的直岛越来越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在该岛上留下自己的作品,每年也吸引几十万游客到此观光,直岛也 成为了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结合材料说明日本直岛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启示。2.单选题- (共4题)
5.
下图示意伏尔加河三角洲位置变化及里海海平面变化,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变化的特点有
①增速先慢后快 ②向东南方向扩展 ③面积不断增大 ④坡度逐渐趋缓
【小题2】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缘位置可能位于
【小题3】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将导致河口及附近水域

【小题1】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变化的特点有
①增速先慢后快 ②向东南方向扩展 ③面积不断增大 ④坡度逐渐趋缓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A.甲处 | B.乙处 | C.丙处 | D.丁处 |
A.河口盐碱化加剧 | B.生物多样性增加 | C.三角洲面积缩小 | D.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
6.
湖泊沉积物与树轮均是研究古气候的良好载体,湖泊沉积物粒度为较成熟的古环境指标。据伍登-温特华斯 方法沉积物粒度分为黏土(<4µm),细粉砂(4-16µm),中粉砂(16-32µm),粗粉砂(32--63µm)和砂(>63µm)。 某考察队采集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内陆湖乌伦古湖(47°N,87°N)完整的沉积岩芯,按沉积物粒度从小到 大分为 C1--C4 四个组分进行分析。下图示意该湖 1810 年--1970 年沉积物粒度组分变化与区域树轮记录变 化对比图。据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乌伦古湖的湖泊沉积物以黏土和粉砂为主,可以推断形成其沉积物的原因是
【小题2】造成组分 C2(7--25µm)含量增多原因相同的年份是
【小题3】根据 1944 年组分 C2 含量特征,可以推测其形成原因是

【小题1】乌伦古湖的湖泊沉积物以黏土和粉砂为主,可以推断形成其沉积物的原因是
A.流水沉积 | B.冰川沉积 | C.风力沉积 | D.风化壳沉积 |
A.1830 年和 1910 年 | B.1910 年和 1944 年 |
C.1830 年和 1944 年 | D.1910 年和 1970 年 |
A.冬季降雪量偏多 | B.夏季融雪入湖水量偏多 |
C.冬季降雨量偏多 | D.夏季降雨量偏多 |
7.
人口压力指数分为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它们分别等于人口数量除以经济人口容量或资源人口容量。
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有关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描述正确的是( )
【小题2】江苏人口压力指数较山东小的主要原因是( )
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有关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描述正确的是( )
A.浙江人口压力指数小是因为人口密度大 |
B.西藏人口压力指数大是因为经济落后 |
C.黑龙江人口压力指数小是因为资源不足 |
D.我国各区域人口压力指数已达饱和状态 |
A.资源更加丰富 | B.经济水平更高 |
C.土地面积更小 | D.人口密度更大 |
8.

【小题1】塔拉滩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小题2】光伏产业促进了塔拉滩的植被生长,关键是因为太阳能电池板
【小题3】光伏产业园区引入牧羊业,有利于
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图1)以戈壁沙丘为主,是黄河上游风沙危害最严重地区之一。2011~2017年,塔拉滩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建成数十个光伏企业集聚的产业园。光伏产业发展促进了生态改善,植被不断恢复,沙丘移动明显减缓。但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效卒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园区引入牧羊业(图2),形成了良性循环。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塔拉滩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草场退化 | B.水土流失 |
C.森林破坏 | D.土地盐碱化 |
A.阻挡风沙,减弱风力侵蚀 | B.吸收热量,增加土壤温度 |
C.反射阳光,改善光照条件 | D.减弱蒸发,提高土壤水分 |
A.增加植被覆盖率 | B.提高水电发电量 |
C.提高土地利用率 | D.减缓沙丘移动速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