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瓦尔德斯半岛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面积约3625平方千米。半岛90%以上为低缓的岩石台地,最高点海拔为100米,沿海是倾斜的海滩和悬崖。地面野草、荆棘丛生,半岛上没有高大树木,但半岛陆地上栖息着181种鸟类,半岛海湾内繁殖着大量的海狮、海象、海豹、鲸等大型海洋动物,是闻名遐迩的“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直以来,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罕至,但近年来日益受到各国游客的重视。下为瓦尔德斯半岛地理位置及大型海洋动物分布图。

(1)分析瓦尔德斯半岛上不能生长高大树木的原因。
(2)分析瓦尔德斯半岛周边海域成为多种大型海洋动物乐园的原因。
(3)海狮以鱼类为食且食量大,主要天敌是虎鲸和鲨鱼。1950年以前,当地大量捕杀海狮以获取毛皮和油脂,1960年后被立法禁止。近年来当地海狮数量逐年增加,有人主张开放商业捕猎海狮。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瓦尔德斯半岛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面积约3625平方千米。半岛90%以上为低缓的岩石台地,最高点海拔为100米,沿海是倾斜的海滩和悬崖。地面野草、荆棘丛生,半岛上没有高大树木,但半岛陆地上栖息着181种鸟类,半岛海湾内繁殖着大量的海狮、海象、海豹、鲸等大型海洋动物,是闻名遐迩的“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直以来,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罕至,但近年来日益受到各国游客的重视。下为瓦尔德斯半岛地理位置及大型海洋动物分布图。

(1)分析瓦尔德斯半岛上不能生长高大树木的原因。
(2)分析瓦尔德斯半岛周边海域成为多种大型海洋动物乐园的原因。
(3)海狮以鱼类为食且食量大,主要天敌是虎鲸和鲨鱼。1950年以前,当地大量捕杀海狮以获取毛皮和油脂,1960年后被立法禁止。近年来当地海狮数量逐年增加,有人主张开放商业捕猎海狮。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
(3)推测我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高度的东西向变化及原因。
(4)说明加强山顶苔藓矮曲林保护的原因。
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图b);枝干或叶片上密被有附生的苔藓植物。鉴于其生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图a示意我国南方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
(2)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
(3)推测我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高度的东西向变化及原因。
(4)说明加强山顶苔藓矮曲林保护的原因。
3.

(1)写出图中自然景观名称,并简要分析A、B两地该自然景观的不同成因。
(2)分析C岛火山活动较多的原因。
(3)从自然地理整体性的角度分析频繁的火山活动对C岛地理环境的影响。
下图为东南亚简图,C岛是火山活动较多的地区,共有112座火山,其中有35座是活火山。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自然景观名称,并简要分析A、B两地该自然景观的不同成因。
(2)分析C岛火山活动较多的原因。
(3)从自然地理整体性的角度分析频繁的火山活动对C岛地理环境的影响。
4.
读南美洲部分自然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E自然带的名称:A______;B_______;C______;E_______。
(2) E→A→B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______为基础的。
(3)分析C自然带狭长的原因:___________
(4) F处纬度较高,但自然带类型与E地相同,其形成的原因为:______。这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___分异规律。
(5) D自然带的名称: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

(1)写出A、B、C、E自然带的名称:A______;B_______;C______;E_______。
(2) E→A→B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______为基础的。
(3)分析C自然带狭长的原因:___________
(4) F处纬度较高,但自然带类型与E地相同,其形成的原因为:______。这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___分异规律。
(5) D自然带的名称: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
2.单选题- (共9题)
5.
下图为纳米比亚位置示意图。纳米比亚沿海广泛分布着仙人掌等耐旱的“多肉植物”。纳米比亚内陆的辛巴族人保留着较原始的生活方式:终年不穿上衣,用混合着黄油和香料的红土涂抹在身上和头发上,他们被称为“红泥人”。 纳米比亚沿海地带能够广泛分布“多肉植物”是因为这里( )

①河流入海口附近土壤肥沃
②夜间气温低,有利于水汽凝结
③沿岸寒流使空气湿度较大
④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

①河流入海口附近土壤肥沃
②夜间气温低,有利于水汽凝结
③沿岸寒流使空气湿度较大
④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6.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 B.土层浅薄 |
C.光照不足 | D.水源缺乏 |
7.
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小题2】阿尔泰山南坡
【小题1】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A.山地针叶林带 | B.高山草甸带 |
C.高山苔原带 | D.冰川带 |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
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
C.此时季节为冬季 |
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
8.
下图为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为 ( )
【小题2】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小题1】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为 ( )
A.自北向南增高 | B.自西向东增高 |
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
A.海拔 | B.降水 | C.热量 | D.坡向 |
9.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小题1】图中甲自然带的类型为( )
【小题2】博格达峰北坡自然带丰富完整,是体现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典范,其形成受下列因素影响最小的是( )
下图为天山博格达峰北坡垂直自然带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小题1】图中甲自然带的类型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B.温带草原带 |
C.温带荒漠带 | D.针阔混交林带 |
A.纬度位置 | B.山体坡度 |
C.大气环流 | D.海拔 |
10.
下图中甲地森林茂密,有“林海雪原”之称,乙地草原丰美,可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甲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
【小题2】形成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小题1】甲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D.亚寒带针叶林带 |
A.海拔 | B.热量 | C.土壤 | D.水分 |
11.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小题1】甲、乙、丙三地按气温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小题2】该山地南坡属于( )
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示意图,阴影部分为终年积雪,甲、丁两地气温相同。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小题1】甲、乙、丙三地按气温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 B.甲—丙—乙 |
C.丙—乙—甲 | D.丙—甲—乙 |
A.阳坡和迎风坡 | B.阴坡和背风坡 |
C.阳坡和背风坡 | D.阴坡和迎风坡 |
12.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小题1】低纬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体现了自然带的( )
【小题2】影响森林带分布的海拔由低纬到高纬逐渐降低的主要因素是( )
下图为不同纬度三地自然景观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小题1】低纬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体现了自然带的(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
B.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
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
D.非地带性分异现象 |
A.热量 | B.水分 |
C.坡度 | D.海拔 |
13.
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小题1】考察队员在甲、乙、丙、丁四处看到的典型自然景观依次是( )
【小题2】考察期间,队员们最可能( )
【小题3】经考察发现,戊地的降水比丁地多,该现象的产生( )
下图为某大洲部分地区地形示意图。2016年7月16日至8月26日,某考察团对图示地区进行了考察。

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小题1】考察队员在甲、乙、丙、丁四处看到的典型自然景观依次是( )
A.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 |
B.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
C.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 |
D.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
A.在甲地看到满地的落叶 |
B.在乙地遇到连续的晴朗天气 |
C.在丙地看到成群的牦牛 |
D.在丁地看到大片枯黄的牧草 |
A.主要是由于两地的大气环流不同 |
B.主要是由于两地距海远近的不同 |
C.会导致自然带出现垂直地域分异 |
D.会导致自然带出现非地带性分异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单选题:(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