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如果说森林是“地球之肺”,那么湿地就是“地球之肾”。
材料一:长江中游湿地50年的变迁
材料二:200多平方公里的崇明岛东滩,是欧亚大陆东岸发育最完善的河口潮汐型滩涂湿地之一,它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原生态性以及物种的多样性、稀有性。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曾以每年2万亩的增加速度日长夜大,然而随着围垦的深入,它今天开始退缩了……
(1)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请根据材料一两幅湿地图,描述长江中游湿地50年的变化:_____________。(2)河流湿地(包括湖泊)有哪些生态作用?______________。
(3)在崇明东滩上,人们在湿地上把淮涂围垦和草滩挖成鱼塘、蟹塘,这样做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
(4)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崇明岛有何影响?_______________。
(5)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曾是湿地良性循环的典范,不幸的是20年前几乎完全消失,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1)①②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为此我国在上述地区进行的巨大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③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④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治理的措施是_________。
日本的白川乡合掌村四面环山,水田纵横,冬季多雪;其独特的合掌建筑(用厚厚稻草芦苇铺设的两个建材合并成一个叉手状正三角形屋顶,如下图所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合掌建筑的稻草屋顶,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更换一次,平日里每家都有囤积稻草的习惯。图中示意合掌村在日本的位置。
(2)结合合掌村的地理环境特点,简析合掌建筑的优点。
2.单选题- (共11题)
【小题1】城市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
A.水污染 | B.辐射污染 |
C.噪声污染 | D.固体废弃物污染 |
A.数量不断增大 | B.品种不断增多 |
C.变化大 | D.治理越来越困难 |
A.垃圾中的细微颗粒,在大风吹动下会随风飘逸和扩散,不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
B.直接把垃圾倾倒于湖泊中使水体受到污染、湖泊的有效面积缩减,调蓄能力降低 |
C.垃圾若经风化、雨雪淋溶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后,将不会对植物造成危害 |
D.医院废弃物若已经经过消毒处理,则可以任意堆放,不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

【小题1】当河流发生咸潮时,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①三角洲海岸侵蚀后退
②地面沉降
③三角洲地区土地盐碱化加剧
④淡水资源短缺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A.水厂取水口向河流下游移动 |
B.跨流域调水,保证城市供水 |
C.开放上游水库蓄水,增加河口径流量 |
D.建立海水淡化厂,实行含盐河水淡化 |
①使一部分非可再生资源得以再生
②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③减少占用人们的生活空间
④减轻大气污染,保护臭氧层
⑤美化城市街道环境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④

【小题1】该植被是( )
A.沼泽 | B.温带落叶阔叶林 | C.荒漠 | D.草原 |
A.土壤次生盐碱化 | B.土地荒漠化 |
C.水土流失 | D.生物多样性锐减 |
A.该植被分布区属高寒地区,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
B.该植被分布区属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草场退化严重 |
C.该植被分布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气候较干旱 |
D.该植被分布区由于人口稀少,所以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自然原因形成的 |

【小题1】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分布特征是 ( )
①沿海高,内陆低
②西部高,东部低
③北部高,南部低
④东部高,中西低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①地区能源生产总量
②地区能源消费总量
③地区国民生产总量
④地区国民人口总量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石油资源丰富
③天然气资源丰富
④水能资源丰富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据新华社联合国2007年2月2日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 9发表声明,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迅速而果断的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生效。该协议规定:“联合履约”,即有减排义务的国家联合履行减排义务;绿色电能是利用特定的发电设备将可再生的能源转化为电能,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绿色电能因为其价格比火电贵而没能得到充分发展;汽车尾气也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我国应当采取的应对策略:①控制发达国家的碳密集产品和高能耗项目向我国转移;②将东部高能耗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去发展;③加速调整产业结构,走“循环经济”的路子;④调整能源结构,加快风能、核能、潮汐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A.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交通拥堵 | B.扩大居民出行,方便居民外出旅游 |
C.降低城市中心人口密度 | D.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 |
下图是巴顿给出的城市规模的费用/效益曲线图。图中四条曲线的含义分别是,MB: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对应的城市效益的增加量,MC: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对应的城市费用增加量,AB:城市中人平均效益,AC:城市人平均生活费用。
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分别表示不同含义的“最佳人口规模”。其中,对现有居民来说最合适和对决策者来说最合适(假如决策者仅仅考虑最大的城市总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小城市规模分别是( )
A.P1 P2 | B.P2 P3 | C.P2 P4 | D.P3 P4 |
①大力发展特大城市
②大力促进城市规模扩大
③不能仅仅考虑城市规模来制订城市发展的政策
④针对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具体因素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 B.风蚀作用 | C.水蚀作用 | D.沉积作用 |
A.破坏植被 | B.过度放牧 | C.开山取石 | D.环境污染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 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 D.彻底退耕还林 |
A.新疆气候干旱,湿地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 |
B.湿地周围被大量开垦,增加了人、畜与候鸟的接触 |
C.为了防控禽流感的爆发,人类应该填平湿地,阻止候鸟的降落、栖息和采集 |
D.湿地面积与禽流感爆发的范围成正相关 |

造成两处湿地面积都在缩小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A.跨流域调水造成甲湖面积缩小 | B.周围大面积引水灌溉造成甲湖面积缩小 |
C.沙漠侵吞造成乙湖面积缩小 | D.围湖造田造成甲湖面积缩小 |
3.选择题- (共2题)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