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升级考试地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22813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1

1.综合题(共7题)

1.

   林蛙俗称雪蛤,是生活在森林里的一种蛙类,属于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因林蛙有一定的食用、药用价值,导致其被捕猎的现象十分严重。林蛙有秋季下山在河流中越冬,春季产卵后上山的特殊习性。不法分子经常利用林蛙的该生活习性在山脚下竖立起近1米高的塑料膜,以此来拦截林蛙并进行捕猎。

试从林蛙生活习性的角度,分析这种捕猎方式的危害,并提出保护林蛙的措施。
2.

   “煤改气”是指使用天然气替代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排放较多污染的燃煤。2013年9 月,京津冀地区的“煤改气”工程开始实施,预计2020年京津冀三省(市)城市燃气“煤改气”替代量为15亿立方米,工业燃料替代量为125亿立方米,发电替代量为60亿立方米。

分析“煤改气”工程对京津冀地区环境的有利影响。
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影响,降水稀少,气候炎热干燥,地面没有一条河流,淡水资源极为短缺。2018年3月中旬,南非干旱进入国家灾难状态,多座大中型水库干涸。南非此次干旱影响到其中南部多个省份,是23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西开普省是重灾区,旱情达四百年一遇。

沙特和南非都计划利用巨型油轮从南极洲外围拖运冰山,以解决严重的淡水危机。沙特从南极拖运冰山,距离为9000 km,耗时约为1年;南非从南极拖运冰山,距离为1900 km,耗时约为3个月。下图为沙特阿拉伯和南非位置图。


(1)说明沙特阿拉伯没有河流的自然原因。
(2)推测导致2018年3月南非西开普省缺水可能的人文原因。
(3)分析与沙特阿拉伯相比,南非从南极外洋拖运冰山的优势。
4.
读我国某区域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云南、贵州等省区分布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该类地貌形成的主要条件是______分布广、气候暖湿,_________作用强。
(2)横断山区是我国垂直自然带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区域在我国境内分布最广泛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该地区的耕作土壤是在人工培育基础上形成的肥沃的__________。
(4)从地形的角度简析丽江古城形成的有利条件。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分布图。

材料二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地区,2017年棉花产量占全国的74%,下图为新疆2009年至2017年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国的百分比。

(1)描述该区域降水分布特征并分析成因。
(2)判断新疆棉花的主要运输方向和运输方式,并说出理由。
(3)分析该区域棉花种植面积的变化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6.

   暑期到来,游客出行趋于活跃,旅游产品预订量不断上升。2017年7月11日,国家旅游局综合各方面信息制定并发布《2017年暑期旅游提示》,分析认为暑期出游人群中,家庭亲子游成为主力军,占比约为42.2%,自然名胜、历史人文类旅游产品最受关注,黄山等自然名胜迎来客流高峰。

(1)分析黄山迎来暑期客流高峰的形成条件。
(2)说明家庭亲子游的主要目的。
7.

   旅游地理

仙女山镇地处重庆武隆县中北部,自然条件优越。境内森林覆盖率65%,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2 ℃。境内拥有“东方瑞士”美誉的“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天生三桥”、喀斯特峡谷地貌的“龙水峡地缝”等景区,散步梦幻谷、仙女湖等诸多新兴旅游景点,几年来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建设,形成了“四季鲜花灿烂、森林植被茂密、路灯灯饰迷人、规划设计合理、建筑独具特色、休闲功能完善”的休闲旅游小镇而闻名遐迩、蜚声海外……下图示意仙女山镇的位置。

说明仙女山镇休闲旅游区开发的有利条件。

2.单选题(共10题)

8.

   若尔盖湿地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内,20世纪60年代初期,湿地面积达4600km2,占区域总面积的43%。目前湿地只有1940km2,仅占区域总面积的18%。若尔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泥炭主要是由湖泊沼泽化形成的,湖泊退化后,湖中大量的沼生植物在湖底大量积累。

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导致若尔盖湿地迅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B.盲目开采泥炭C.围湖造田D.全球气候变化
【小题2】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推测,退化的湿地大部分转变为
A.高寒草甸草原B.高寒荒漠C.高寒耕地D.高寒林地
【小题3】若尔盖湿地成为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的原因是
①构造运动
②气候变化
③黄河凌汛
④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速度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秦岭
A.纵跨北半球中、低纬度B.东西绵延长达160千米
C.地跨陇、秦、鄂、豫等省D.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
【小题2】与南坡相比,秦岭北坡
A.气候垂直分异更明显B.坡面面积较小
C.常绿阔叶林分布更广D.黄土厚度较薄
【小题3】秦岭物种丰富,其主要原因是
A.区域闭塞,人迹罕至,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小
B.东西跨度大,河流、湖泊众多,水生生物种类多
C.全年高温,植被茂盛,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D.地处气候过渡带,山体高大,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小题4】渭河平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其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冲积平原,土壤肥沃B.雨热同期,降水变率大
C.科技发达,工业基础好D.水运便利,全年可通航
10.

   据农业部消息,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预计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下图中阴影区为我国马铃薯主产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马铃薯主产区多位于
A.青藏高寒区B.干旱半干旱区
C.东部平原区D.高原山地地区
【小题2】我国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背景主要是
A.农业生产技术落后B.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
C.传统主粮增产困难D.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1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东亚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亚洲东部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当形成于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台风由南向偏北方向移动时,对其产生推力,可使副热带高压向北移动或减弱东移到海上,从而使雨带也发生偏移。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副高对东亚天气影响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阴影部分为副高控制区域,此时雨带处于
A.我国南部沿海一带B.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至日本南部
C.我国华北地区、韩国至日本中部一线D.我国东北地区、朝鲜至日本北部
【小题2】2013年6月下旬至8月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高温少雨,主要原因是
①太阳直射点不断北移,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多
②雨带北移早,出梅早
③副热带高压势力强,长期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
④台风较往年少,而且几乎没有北上并深入内陆的台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

   博斯腾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下图是“博斯腾湖及周边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博斯腾湖湖岸较平缓的是:①东岸  ②西岸  ③南岸  ④北岸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小题2】导致该湖演变成微咸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①开都河水量减少  ②蒸发加剧  ③孔雀河水量减少  ④围湖造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3.

   葡萄起源于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沿岸,现在世界多地均有种植,主要分布在北纬20°-52°及南纬30°-45°、海拔400-600米的地区。若葡萄园临近大水面,深水反射出大量的蓝紫光和紫外线,有利于浆果着色和提升品质。下图示意智利葡萄产区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智利产出的葡萄品质极好,其原因是生长季节(  )
A.凉爽多雨,云雾缭绕B.阳光明媚,昼夜温差大
C.炎热干燥,水源不足D.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
【小题2】与我国新疆相比,同品种的葡萄在智利色泽更好,这是由于该地
A.地处山谷B.海拔较高C.邻近沙漠D.靠近大洋
【小题3】智利的葡萄很少受到外来疫病的侵袭,造成这种情况的自然条件是(  )
A.环境具有封闭性B.环境具有开放性
C.河流短小,水源更新快D.地势高,紫外线强烈
14.
人类对环境的认识,主要是围绕着______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A.人类文明的发展B.生产力的发展
C.工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D.知识的积累、财富的增加
15.
下列现象中,哪些属于环境反馈作用的结果
①某工厂把大量未处理的废水排入附近湖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②人们在火山山麓垦荒植树,火山爆发时火山喷发物毁坏了农田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辛勤劳动,培育了肥沃的水稻土,形成著名的“鱼米之乡”
④珠江三角洲农民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形成了著名的“基塘生产”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④
16.
下图为尼罗河干支流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与青尼罗河流域相比,白尼罗河流域开发水能的优势是(   )
A. 落差大、峡谷多,水能丰富 B. 结冰期短,发电时间长
C. 落差小,利于河流梯级开发 D. 流量稳定,发电量季节变化小
【小题2】关于尼罗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的说法,可信的是(   )
A. 板块挤压抬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B. 海浪侵蚀加重,海岸线向陆地后退
C. 中上游修建水库,对海岸线没有影响   D. 全球气候变暖,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17.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500亿元。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耕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小题2】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尽量减少对土地的利用
②生态环境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换草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
【小题3】西部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发展。为了改善水资源紧张状况,以下措施你认为最合理、最可行的是
A.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B.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C.向天山等地的冰川撒播黑炭,以增加融雪水量,大力发展绿洲农业
D.大规模利用人工降雨,增加降水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7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