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材料一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包括自 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 草原、湿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则分为农田、城市 生态系统等。
材料二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纳板河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按小流域生物圈保护 理念规划建设的综合型自然保护区。流域内最高海拔 2304 米,最低海拔 539 米;流域内植物种类丰富,天然 林覆盖率为 67.74%。
材料三 国际市场天然橡胶价格的不断增长,刺激了保护区内橡胶种植面积的扩大。据资料统计,从1991~2007年,区内橡胶园面积增加了 960 hm2。
(2)依据水系图,从地形、河流两个方面简要说明纳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3)近年来大面积种植橡胶引起强烈争议,有人认为此做法虽然带来经济效益,但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可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请你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
材料一 塔霍河发源于西班牙东部山地,向西流淌,经葡萄牙注入大西洋,全长 1 038 千米,水量丰沛。
材料二 塞古拉河发源于西班牙哈恩省塞古拉山脉,在西班牙东南部注入地中海,流域内土壤肥沃,气候温和, 农业增产潜力大,但流域内缺水严重。塔霍河调水工程是西班牙将塔霍河水调往塞古拉河流域的一项 调水工程,其中塔霍河源头 70%的水量被调往塞古拉河流域。下图为特茹河—塔霍河流域水系图及西 班牙塔霍河调水工程线路图。
材料三 下图为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水系图
(2)说明塞古拉河流域缺水严重的原因。
(3)指出塔霍河调水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4)说出塔霍河调水工程对特茹河—塔霍河流域的不利影响。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贯穿欧亚大陆,东边 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 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 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在我国主要包括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 新疆等五省区,西南重庆、四 川、云南、广西等四省市区。下图为丝丝绸之路示意图
(2)试分析“一路一带”发展战略的提出对我国古丝绸之路沿线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2.单选题- (共11题)
2015 年9 月新加坡持续三周受烟霾困扰,污染指数创新高。起因是苏门答腊岛一带传统农耕方式“烧芭” 的方式垦荒,每年 6 月砍倒树木,8 月在热带雨林中放火烧芭、清地, 燃后的灰烬可作肥料,利于耕作。几 年后,田薄地衰,山民便弃之不顾,另辟新地。“烧芭”时当地正值干旱及强风季节,“烧芭”产生的烟霾飘至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邻近国家, 新加坡等邻国恰好位于下风向位置,使污染指数不断攀升。
【小题1】“烧芭”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
①水稻种植业 ②粗放农业 ③集约农业 ④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A.西北风 | B.西南风 | C.东南风 | D.东北风 |
A.印尼苏门答腊岛当地民众改变农作物种植时间,避开旱季收获 |
B.建立强硬的法律法规,严厉惩处烧芭之人,采取长期措施全面禁止“烧芭” |
C.等待 10 月雨季到来大火自然熄灭。 |
D.“烧芭”地改为加里曼丹岛或人工降雨扑灭林火 |
①该地纬度低,终年高温,蒸发旺盛 ②6月至8月,赤道低压北移,降水少
③6月至8月,苏门答腊岛山脉东侧为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 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小题1】赞比西河是南部非洲第一大河流,有关赞比西河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游西南部降雨量小而变率大 | B.航运价值较低 |
C.上游支流短小急促,峡谷险滩广布 | D.该河的汛期出现在7~8月份 |
A.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 B.建设大坝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水质和发展旅游 |
C.能够调节径流,增加河流流量 | D.入海泥沙减少,河口三角洲不断萎缩 |

【小题1】图甲、乙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正确的是( )
①雨季回灌 ②减少耕地面积,以节约农业用水
③改变灌溉方式,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④直接利用工业废水灌溉 ⑤南水北调
A.①③⑤ | B.②③⑤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①夏季多大风天气,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②北方冬季居民取暖燃煤增加了大气悬浮颗粒;
③冬季风频频南下带来沙尘 ④夏季多逆温现象,有利于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从而有利于浑浊物扩散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土区,黄土高原地貌总的特征是地面非常破碎,表现在沟谷密度(单位面积的沟谷总长度)和地面分割度(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百分数)两项数值很高。下图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A戈壁 B沙漠 C黄土
【小题1】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黄土高原的主导地质作用以及形成目前非常破碎的地表特征的地质作用 分别是( )
A.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 B.风力沉积、流水侵蚀 |
C.风力侵蚀、流水沉积 | D.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
A.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 B.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粗 |
C.从西南向东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 D.从西南向东北,黄土颗粒越来越粗 |
东海阳核电厂址距烟台市 93 公里,距青岛市 107 公里。规划建设 2 台125 万千瓦核电机组,首台计划 于 2014 年5 月投产发电,届时年发电量将达 175 亿千瓦时,全部建成后将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核能发 电项目。
【小题1】在海阳市建设核电站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 B.核能资源丰富 |
C.海陆交通便利 | D.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
A.潮汐能 | B.地热能 | C.太阳能 | D.水能 |

【小题1】阶段Ⅳ,花卉和绿化树大面积出现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
A.劳动力 | B.交通运输 | C.市场 | D.科技 |
A.该地区林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 B.该地区城市人口增多 |
C.该地区耕地面积最终减小,农业产值减小 | D.该地区河流径流量先减小后增大 |
【小题1】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
A.劳动密集型产业 | B.农产品加工工业 | C.资源密集型工业 | D.高新技术产业 |

A.该模式缩小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 |
B.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
C.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
D.该模式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污染范围的排放 |

【小题1】甲、乙两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体现在( )
A.甲、乙两地区煤、铁等资源丰富 |
B.甲地区人口密度比乙地区高,所以城市化水平比乙地高 |
C.甲地区内河航运发达,乙地区铁路海运便利 |
D.甲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地区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
A.两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没有相似性 | B.两地区划分依据的指标是经济发展水平 |
C.两地区都有明确的边界 | D.两地区都为传统工业区,工业部门并非完全一致 |

【小题1】上图中影视城是我国著名的电影电视拍摄基地,该基地的外景景观特色是( )
A.茶山竹海 | B.大漠孤烟 | C.椰风海韵 | D.林海雪原 |
①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②耕地总面积较大
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④地下水埋藏深,矿化度高 ⑤长期的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A.①②③ | B.②④⑤ | C.①③⑤ | D.③④⑤ |
黄土高原某地生态脆弱,多年来人们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山顶戴林帽,山坡技草褂,山腰系田带,山下覆地膜,沟底筑水池”的治理开发模式。如图为该模式简图。
【小题1】该开发模式的主要作用是( )
A.减轻水土流失 | B.提高土壤肥力 | C.扩大土地面积 | D.减少水分蒸发 |
A.削弱风蚀 | B.增强太阳辐射 | C.提高地温 | D.防止水土流失 |
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地理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 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 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
【小题1】在上述农业生产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 )
A.GPS—RS—GIS | B.RS—GIS—GPS |
C.GIS—RS—GPS | D.RS—GPS—GIS |
①农作物遭受病虫害时,发射和反射的波谱会有一定变化 ②卫星遥感分辨率高,可拍摄到清晰 的照片 ③卫星遥感探测的范围广,连续性强 ④卫星遥感智能化高,在治虫过程中无需人工参与(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