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__ (风带)。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__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_________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_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_为基础的。
经济发展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下面左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右图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以上两图,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当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试分析人口迁入对城市的影响。

(1)若该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工业布局现状是合理的,图例三个数码代表的是无污染工业、轻度污染工业和重污染工业,那么①为_________工业。
(2)下列四图中,正确表示AD间地租水平变化曲线的是_________
A. ![]() | B. ![]() |
C. ![]() | D. ![]() |
(4)A、B、C中,最有必要建卫生防护带的地方是_________。
(5)D处适合建_________(填“高级”或“低级”)住宅区,理由是_________。
沼泽地是指长期受积水浸泡,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区,对于防洪、抗旱、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1)图中A地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地,试从地形、气候两个方面分析该地沼泽的成因。
(2)试分析B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对该地自然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0题)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这是曾经在网上流传的一个关于雾霾的段子。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出现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影响。
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下列四种气温垂直分布状况,最有利于雾霾形成的是( )
A.![]() | B.![]() |
C.![]() | D.![]() |
①许多大城市规定机动车单双号限行
②北方许多城市的家庭单独供暖改为热电厂集中供暖
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④顺应国际行情,燃油价格维持在较低水平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小题1】导致该山地南北坡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 B.地形 |
C.纬度位置 | D.洋流 |
A.带绿阔叶林 | B.落叶阔叶林 |
C.草原一荒漠 | D.针阔叶混交林 |
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东部。如图是世界人类大陆图的一部。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代表欧洲 |
B.A代表北美东部 |
C.B代表南亚 |
D.C代表东亚和东南亚 |
A.地处沿海,湿热多雨,人烟稀少 |
B.深居内陆,环境承载力低,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密集区 |
C.利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发展水稻种植业,形成人口稠密孤岛 |
D.自然条件优越,环境承载力强,形成人口稠密孤岛 |

【小题1】该山地可能位于( )
A.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
B.南半球温带地区 |
C.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
D.北半球温带地区 |
A.可能是受赤道低气压影响形成的 |
B.可能是受季风影响形成的 |
C.可能是受西风和副热带高压交替影响形成的 |
D.可能是受信风影响形成的 |

【小题1】全球雪线高度大致呈现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气温 | B.降水 | C.蒸发 | D.地形 |
A.南北半球的雪线高度对称分布 |
B.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雪线比南半球同纬度地区高 |
C.赤道地区的雪线最高 |
D.北极圈地区没有雪线 |

【小题1】四个山地中,①山地垂直植被类型最丰富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热量丰富 | B.纬度位置低 |
C.降水量大 | D.相对高度大 |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③④ |
C.②①④③ | D.①②④③ |
A.差异性 | B.非地带性 |
C.地带性 | D.整体性 |
A.开放功能 | B.生产功能 |
C.平衡功能 | D.演化功能 |

【小题1】自然带①出现在南回归线附近的沿海地区,这种分布属于(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现象 |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现象 |
C.垂直地域分异现象 |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
A.向南流动的寒流影响 | B.向北流动的寒流影响 |
C.向南流动的暖流现象 | D.向北流动的暖流影响 |

【小题1】图中③④⑤的地理特征变化体现出的自然带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
A.热量 | B.水分 | C.海拔 | D.水源 |
A.光热充足,雨热同期 |
B.光热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
C.光、热、水源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
D.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

【小题1】如图所示,“*”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依次约为( )
A.80%、57%、20% |
B.57%、77%、46% |
C.23%、57%、20% |
D.23%、20%、57% |
A.该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 |
B.该国城市化水平较高 |
C.该国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D.该国经济已经停止发展 |

【小题1】M地区布局的主要功能区为( )
A.工业区 | B.住宅区 |
C.商业区 | D.绿化区 |
A.城市交通的发展 |
B.市中心地价上涨 |
C.城市环境恶化 |
D.城市经济萎缩 |

【小题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人口增长符合欧洲发达国家现状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以税养老 | B.抑制人口快速增长 |
C.鼓励生育 | D.平衡人口性别差异 |
A.生活水平高 | B.环境污染严重 |
C.医疗卫生水平低 | D.人口老龄化严重 |
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读我国东部某省(市)2006 - 2014 年人口增长率变动图。
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总数( )
A.持续上升 | B.持续下降 |
C.先减后增 | D.先增后减 |
A.城镇交通拥挤 | B.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
C.产业升级和转移 |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

【小题1】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约为( )
A.23% | B.33.3% |
C.50% | D.70% |
A.印度 | B.日本 |
C.法国 | D.新西兰 |
美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4月1日,美国总人口为3.087亿,比2000年增长9.7%。结合美国近十年新增人口结构图(下图)。
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目前美国人口增长模式处于右上图中的( )
A.a阶段 | B.b阶段 |
C.c阶段 | D.d阶段 |
A.资源开发 | B.环境恶化 |
C.战争冲突 | D.经济因素 |
A.经济因素 | B.历史因素 |
C.行政因素 | D.种族因素 |
据报道,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将整体或部分从市中心迁入北京市东南距市中心30公里的通州,届时通州将成为北京政务新区,一些即将迁入的人员对此举表示担忧。
根据报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的首要目的是( )
A.减轻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 |
B.缓解北京东郊的交通拥堵 |
C.缩小城市内部经济水平差异 |
D.促进城东生态环境的改善 |
①优化交通网络,改善与中心城区交通联系
②大力引进工业,产城融合,增加就业岗位
③配置优于中心城区的公共设施和绿地系统
④提高教育、医疗、餐饮、文化等服务水平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A.甲为普通服装店 乙为家具商店 丙为五星级宾馆 |
B.甲为汽车销售点 乙为早点店 丙为高级家用电器店 |
C.甲为珠宝行 乙为家具商店 丙为早点店 |
D.甲为早点店 乙为五星级宾馆 丙为珠宝行 |

【小题1】从P点出发,车速最快的去向是( )
A.南 | B.北 | C.东 | D.西 |
A.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绿地 |
B.商业区、住宅区、绿地、工业区 |
C.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绿地 |
D.工业区、住宅区、绿地、商业区 |
A.化肥厂 | B.印染厂 |
C.钢铁厂 | D.服装厂 |
3.选择题- (共1题)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