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巴拉那河是南美洲第二大河,干流及其支流两岸覆盖着粘土,它与乌拉圭河汇合后称拉普拉塔河,最后注入大西洋,它是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三国的重要水上通道。巴拉那河上游河道较宽,瓜伊拉瀑布以下为峡谷河段,科连特斯以下,流速又变慢,直到拉普拉塔河。下图为巴拉那河流域图。

(1)据材料描述巴拉那河上游(瓜伊拉瀑布以上)河段的水文特征
(2)巴拉那河流域分布有大面积沼泽,分析其成因。
(3)结合图文信息,如何实现巴拉那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
郴州市是“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东连江西,南邻广东,作为湖南的南大门,郴州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是我国首批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下图是湖南省略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郴州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2)郴州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3)有人建议“十三五”期间郴州应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你是否赞成?说明理由。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20世纪70年代以前,受自然变化和过度的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影响,造成严重的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生态持续恶化。位于其境内北部的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曾经每年向黄河输入大量泥沙。鄂尔多斯人长期与沙漠做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南围北堵中切割”,即在库布其沙漠南北边缘地带营造锁边林,内部季节性河流及公路栽植护岸林、护路林,将库布其沙漠分割包裹,分而治之。经过几十年的治理,鄂尔多斯的生态状况实现了从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局部大为好转的历史性转变。下图为鄂尔多斯地区图。

(1)分析20世纪70年代前鄂尔多斯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2)简述荒漠化的危害。
(3)分析“南围北堵中切割”的治沙模式“南围北堵”在荒漠化防治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2018年3月月23日,第17届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开幕。林芝地区号称西藏江南,一年一度的桃花节是林芝地区发展旅游的名片。林芝地区的桃花是高原桃花,很多地方山麓桃花盛开,山上则是雪峰,独有风味。林芝桃花各县都有,其中波密县倾多镇至许木乡乡的桃花绵延30公里,号称中国最长的桃花沟。游客在欣赏桃花的同时,通过参与跳舞、摔跤、抱石头、砍树、跑马射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度体验了民族传统活动的独特魅力。

与纬度相近的上海、杭州州等地的桃花节相比,评价林芝地区桃花节的发展条件。
2.单选题- (共16题)
法国梧桐和香樟都是典型的城市行道树。下表为法国梧桐和香樟树部分特点比较。在法国梧桐的种种问题暴露之后,香樟就成了重要的替代树种之一。2016年6月,杭州最新的城市绿化数据反映杭州城区大约有行道树15万多株,其中法国梧桐只有1.3万多株。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影响法国梧桐易倒斜的时间和气象因素是
A.1、2月份的积雪 | B.4、5月份的梅雨 |
C.8、9月份的台风 | D.7、8月份的暴雨 |
A.夏季遮荫不足,导致气温日较差大 | B.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差 |
C.冬季采光不佳,树枝易被积雪压断 | D.防风固沙、吸烟滞尘的生态价值低 |
合掌造是日本某地的一种木造建筑物,屋顶厚且陡,以便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左上图所示建筑物的屋顶造型设计是为了适应当地
A.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 B.台风频发 | C.多洪涝灾害 | D.冬季暴雪 |
A.a地 | B.b地 | C.c地 | D.d地 |
洗车指数是根据过去12小时和未来48小时有无雨雪天气,路面是否有积雪和泥水,是否容易使汽车溅上泥水,是否有沙尘等天气条件,给爱车族提供是否适宜洗车的气象指数。洗车指数共分为4级,级数越高,就越不适宜洗车。
读2017年3月16日17时其区域地面天气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洗车指数数值最低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气温:暖—冷—暖 |
B.气压:低—高—低 |
C.降雨:晴—雨—晴 |
D.风向:西北风—西南风—东南风 |
A.冷气团过境,气温骤降 |
B.冷锋锋后,带来强降水 |
C.冷锋过境,风力强劲,扬起沙石 |
D.高压系统控制,降水偏少 |
某乘客乘航班从悉尼起飞,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下图为“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乘客抵达广州时的北京时间大约是
A.12点 | B.15点 | C.18点 | D.21点 |
A.日出同为东南方向 | B.正午树影朝向相同 |
C.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 D.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
龙溪河流域位于我国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部,龙溪河向南汇入岷江,属于岷江水系的一级支流。下图是不同年份该地植被覆盖度分级统计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流域
A.河谷横剖面多呈“U”形 | B.流水侧蚀作用明显 |
C.植被多以常绿硬叶林为主 | D.两岸四季瓜果飘香 |
A.2007年以前 | B.2007~2010年 |
C.2010~2014年 | D.2014年以后 |
A.使岷江水量的季节变化减小 | B.为南水北调中线提供优质水源 |
C.减轻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危害 | D.限制炼铝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据图推测华北平原最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季节为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A.排灌结合 | B.大水漫灌 | C.管道渗灌 | D.精准滴灌 |
A.生物物种减少 | B.水土流失加剧 | C.土壤板结加重 | D.地下水位下降 |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A.偏东风 | B.偏南风 |
C.偏西风 | D.偏北风 |
A.风速快 | B.植被多 |
C.坡度缓 | D.降水多 |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相比( )
A.其燃烧值更高 | B.开采难度更大 |
C.储存于背斜部位 | D.不可用常规管道运输 |
A.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 |
B.导致地面沉降 |
C.使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 |
D.减轻大气温室效应强度 |
A.使能源消费重心向西北转移 |
B.增加我国能源储备与安全 |
C.使能源生产重心向东南转移 |
D.减少我国天然气进口量 |

【小题1】有关图中从阶段 Ⅰ到阶段 Ⅲ 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少,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A.政策 | B.交通运输 |
C.劳动力 | D.市场 |

【小题1】关于“九连增”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稻谷增产率超过粮食增产率 | B.小麦增产率超过粮食增产率 |
C.稻谷增产对粮食增产贡献最大 | D.小麦增产对粮食增产贡献最大 |
A.东南地区 | B.西南地区 | C.东北地区 | D.西北地区 |
A.相对节省土地 | B.可以缓解各粮食作物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 |
C.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 D.从长远来看种植结构调整空间会越来越有限 |
近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以及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我国天然气生产与消费增长迅猛。下图是2000—2014年我国居民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路径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2000—2003年天然气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是
A.长江三角洲 | B.重庆、四川 |
C.珠江三角洲 | D.新疆、陕西 |
A.2002—2005年 | B.2005—2008年 |
C.2008—2011年 | D.2011—2014年 |
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
【小题1】草方格沙障可以
A.黏合沙粒 | B.吸取地下水 | C.拦截水分 | D.减少下渗 |
A.技术难度小 | B.成土时间短 | C.环境污染小 | D.资金投人少 |
A.土层厚 | B.温差大 | C.降水多 | D.风力大 |
自1960年开始,咸海水位每年降低20cm,于1987年分成了南咸海和北咸海两片水域,至2007年已萎缩至原来的10%。对此,相关人员进行了多项拯救举措设想,下图所示的“北水南调”工程为比较可行的建议。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咸海1960年后面积快速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A.围湖造田 | B.大量引咸海水灌溉 |
C.入湖河流过度农垦 | D.咸海渔业发展过快 |
A.地形崎岖,难以施工 | B.穿过板块边界,多地震 |
C.人才短缺,技术困难 | D.跨国工程,协调难度大 |
A.增加西西伯利亚生物多样性 | B.增加咸海流域年降水量 |
C.减少哈萨克斯坦的粮食产量 | D.减少额尔齐斯河上游水量 |

【小题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A.甲地海拔较高 |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
C.丁地地势低平 |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17年9月25日下午5点开始,微信的欢迎界面换了。原先微信启动页中选用的照片素材,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全世界范围公开的第一张完整的地球照片,名为“蓝色弹珠”(Blue Marble),证明人类能从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了。替换原图片的,是由中国“风云四号”卫星从太空拍摄的最新气象云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航空器 | B.传感器 |
C.胶片质量 | D.磁带质量 |
①探测范围大 ②获得信息快
③成本低,效益高 ④不受地面条件限制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A.北斗导航系统 | B.遥感 |
C.数字地球 | D.地理信息系统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