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读“北半球部分地区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季节我国受___________(台风、寒潮)影响大。台风破坏力主要由_______和_______三个因素引起;寒潮对我国农作物的危害尤以_________季和______季最大。
(2)受甲气压中心的影响,A地盛行_______(风向)风。A、B两地气压梯度力较大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实际测得B地风速大于A地,原因是__________。

(1)图示季节我国受___________(台风、寒潮)影响大。台风破坏力主要由_______和_______三个因素引起;寒潮对我国农作物的危害尤以_________季和______季最大。
(2)受甲气压中心的影响,A地盛行_______(风向)风。A、B两地气压梯度力较大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实际测得B地风速大于A地,原因是__________。
2.
读“太平洋西岸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甲地和丁地中的褶曲属于向斜的是____地。丙地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________。
(2)图中乙地的地貌名称是_________形成该地貌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作用。
(3)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形成该地地貌形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4)图中②表示水循环的_____________环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推行“121”雨水集流工程,将流经硬化集流面的雨水收集在水泥储水窖中,主要是对水循环①一④中的_______环节施加了影响。
(5)乙地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___________在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它不参与_____循环。

(1)根据图中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甲地和丁地中的褶曲属于向斜的是____地。丙地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________。
(2)图中乙地的地貌名称是_________形成该地貌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作用。
(3)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形成该地地貌形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4)图中②表示水循环的_____________环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推行“121”雨水集流工程,将流经硬化集流面的雨水收集在水泥储水窖中,主要是对水循环①一④中的_______环节施加了影响。
(5)乙地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___________在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它不参与_____循环。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财经日报报道,生育率全国排倒数,老龄化严重,青壮年人口外流严重,东北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危机问题,东北振兴可能受阻。从增长速度看,统计部门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5年,东北地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仅为0.21%,不足全国同期水平0.5%的一丰,人口增长基本趋于停滞。从人口流向看,东北地区的人口主要流向环渤海地区。
(1)指出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
(2)说出人口大量外流对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
(3)说明东北地区人口主要流向环渤海地区的原因。
材料:财经日报报道,生育率全国排倒数,老龄化严重,青壮年人口外流严重,东北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危机问题,东北振兴可能受阻。从增长速度看,统计部门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5年,东北地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仅为0.21%,不足全国同期水平0.5%的一丰,人口增长基本趋于停滞。从人口流向看,东北地区的人口主要流向环渤海地区。
(1)指出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
(2)说出人口大量外流对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
(3)说明东北地区人口主要流向环渤海地区的原因。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下表为该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
(1)图例A表示的功能区为_____________区,试简述你的判断理由。
(2)比较甲、乙、丙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判断依据。
(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大气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材料一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下表为该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

(1)图例A表示的功能区为_____________区,试简述你的判断理由。
(2)比较甲、乙、丙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判断依据。
(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大气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2.单选题- (共14题)
5.
关于室外避震说法正确的是
①尽量到开阔的空地,降低重心,护好头部 ②避开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③躲在电线杆、吊车等旁边 ④避开危旧房屋、易爆品仓库等危险场所
①尽量到开阔的空地,降低重心,护好头部 ②避开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③躲在电线杆、吊车等旁边 ④避开危旧房屋、易爆品仓库等危险场所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6.
下列有关太阳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太阳影响地球的主要途径是太阳活动
②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具有正负两面性
③太阳辐射强度是影响气温高低变化的根本性因素
④太阳活动与大气降水变化的周期相同
①太阳影响地球的主要途径是太阳活动
②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具有正负两面性
③太阳辐射强度是影响气温高低变化的根本性因素
④太阳活动与大气降水变化的周期相同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7.
英媒10月31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巨型行星”NGTS-1b绕着一颗邁远而微弱的矮星做轨道运动,让他们惊讶不已。因为在理论上,这颗行呈不应该存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材料中的矮星是
【小题2】下列有关行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1】材料中的矮星是
A.恒星 | B.行星 | C.卫星 | D.星云 |
A.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 B.由炽热气体组成 |
C.本身不发光 | D.呈云雾状外表 |
8.
读“太阳系的局部示意图”,图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各大行星相对位置如图中所示,则①行星代表的是
【小题2】无论各大行星相对位置如何变化,地球上子夜时分水远看不见的大行星是

【小题1】各大行星相对位置如图中所示,则①行星代表的是
A.水星 | B.金星 | C.地球 | D.土星 |
A.② | B.③ | C.④ | D.⑤ |
10.
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2】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1】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A.D层的厚度是一致的 | B.D和E共同构成岩石圈 |
C.F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D.G层温度高,密度小 |
A.A层底部温度一般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 B.B层只包括生物本身,不包括其生存环境 |
C.C层是连续规则的圈层 | D.ABC三个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
11.
寒潮是指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其天气特点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同时伴有暴风雪和霜冻。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寒潮来临时,我国北方农民常用熏烟的办法防寒,保护农作物,原因是
【小题2】寒潮带来的良性影响可能有
【小题1】寒潮来临时,我国北方农民常用熏烟的办法防寒,保护农作物,原因是
A.烟雾可以防止寒潮前进 | B.熏烟能加热大气层,使大气升温 |
C.烟雾能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 D.烟雾能反射地面辐射 |
A.阻碍交通 | B.能源紧张 | C.农业受损 | D.减少病虫害 |
12.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b层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小题2】平流层与人类关系密切,下列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②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③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④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通信有重要作用

【小题1】b层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A.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 | B.对流强盛,输送热量多 |
C.地面是该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 D.吸收大量地面辐射 |
①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②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③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④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通信有重要作用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13.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城市地面大面积硬化,水循环的部分环节会发生改变,其中
【小题2】为缓解农田旱情,进行人工降雨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图中哪个环节施加影响

【小题1】城市地面大面积硬化,水循环的部分环节会发生改变,其中
A.⑧增加 | B.⑦减少 |
C.⑥增加 | D.④减少 |
A.① | B.③ | C.⑤ | D.⑦ |
14.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图中陡崖的成因正确的是
【小题2】形成甲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小题1】关于图中陡崖的成因正确的是
A.火山喷发形成 | B.断块下陷形成 | C.外力侵蚀形成 | D.板块碰撞形成 |
A.风力堆积 | B.海水侵蚀 | C.风力侵蚀 | D.海水堆积 |
15.
阅读下面两幅人口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对图甲中ABC三国的分析正确的是( )
【小题2】分析图乙中D、E两国人口年龄构成图可以看出( )

【小题1】对图甲中ABC三国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国每年人口净增长数量最大 | B.B国人口出生率低,经济落后 |
C.C国人口死亡率低,医疗条件最好 | D.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B国 |
A.D国0-14岁的人口数量比E国多 | B.E国15-64岁人口比重大于D国 |
C.两国0-14岁的人口比重均高于80% | D.D国人口老龄化更严重 |
16.
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锋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泰稷,江中已民有洲田,川中己辟老林,茴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两时期环境人口容量差异很大,下列因素对此现象影响最小的是
【小题2】下列决策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小题1】两时期环境人口容量差异很大,下列因素对此现象影响最小的是
A.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 B.科技发展水平 |
C.资源数量 | D.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
A.提倡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 | B.放宽生育政策,增加人口数量 |
C.追求高消费,改善生活质量 | D.建设高耗能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
17.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布局与变化图。读图宠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标志是
【小题2】到2014年,该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②区,原因是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位于道路交会处,交通便捷 ③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④位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对城区污染小 ⑤人口向郊区迁移
【小题3】2014-2015年该市在①位置规划建设大型仓储型超市,主要原因是
①位于城区边缘,地租比市中心低 ②该位置环境质量好
③位于城市干道与高速公路交会处,交通便捷 ④中心城区人口大量外迁

【小题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标志是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 B.城市总人口数量增加 |
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 D.第二、三产业不断发展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位于道路交会处,交通便捷 ③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④位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对城区污染小 ⑤人口向郊区迁移
A.①②⑤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③④⑤ |
①位于城区边缘,地租比市中心低 ②该位置环境质量好
③位于城市干道与高速公路交会处,交通便捷 ④中心城区人口大量外迁
A.①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18.
关于室内避震说法正确的是
①如果在平房或一楼室内,并且在12秒的预警时间内能安全逃到室外空地,就应该选择跑②如果不能在预警时间内逃离,应就地躲避到牢固的床下、桌下或三角空间处③高层建筑不能跳楼,应就地躲避、伏而待定④震后应留在室内,等待救援
①如果在平房或一楼室内,并且在12秒的预警时间内能安全逃到室外空地,就应该选择跑②如果不能在预警时间内逃离,应就地躲避到牢固的床下、桌下或三角空间处③高层建筑不能跳楼,应就地躲避、伏而待定④震后应留在室内,等待救援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3.填空题- (共1题)
19.
读下图(图中a、b、c、d四点间存在热力环流,气压数值如下表所示),回答问题。
(1)甲乙两地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地;出现上升气流的是______地。
(2)甲乙两地受热不均,c点形成______(高、低)气压;受热力环流影响,a、b两点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
(3)如果该地位于南半球,c地位于d地的正西方,根据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判断:c、d两地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___,b/d之间空气出现_____________(上升或下降)运动。
(4)若图示表示白天的海陆热力环流,则甲、乙两地为陆地的是___________当地吹______(海或陆)风,其对海滨地区有____(降或增)温作用;若图示表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则甲、乙两地为郊区的是___。

(1)甲乙两地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地;出现上升气流的是______地。
(2)甲乙两地受热不均,c点形成______(高、低)气压;受热力环流影响,a、b两点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
(3)如果该地位于南半球,c地位于d地的正西方,根据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判断:c、d两地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___,b/d之间空气出现_____________(上升或下降)运动。
(4)若图示表示白天的海陆热力环流,则甲、乙两地为陆地的是___________当地吹______(海或陆)风,其对海滨地区有____(降或增)温作用;若图示表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则甲、乙两地为郊区的是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单选题:(14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