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物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20516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3

1.单选题(共9题)

1.
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据此判断给出的A、B、C、D四种图象(F表示物体所受合力,x表示物体的位移,Ek表示物体动能,a表示物体加速度t表示时间)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
伽利略在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中,开创了如下框所示的一套科学研究方法,其中方框2和4中的方法分别是(   )
A.提出假设,实验检验
B.数学推理,实验检验
C.实验检验,数学推理
D.实验检验,合理外推
3.
在墙与地面之间用三块长木板并排搭成如图所示的三个固定斜面1、2和3,斜面1与2底边相同,斜面2和3高度相同,斜面1和3长度相同,斜面表面均光滑.一小物体分别沿三个斜面从顶端由静止下滑到底端,在这三种情况下(    )
A.物体沿斜面2下滑速度改变最快
B.物体分别沿斜面2、3下滑速度改变相同
C.物体沿斜面下滑到达底端时速度大小均相等
D.物体沿斜面3下滑到底端的时间最长
4.
一质量为的物块能在倾角为的足够长斜面上匀减速下滑.在初始状态相同及其他条件不变时,只对物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如图所示,则物块减速到零的时间与不加恒力两种情况相比较将(   )
A.变长B.变短C.不变D.不能确定
5.
如图,三个质点abc质量分别为m1m2M(Mm1Mm2).在c的万有引力作用下,ab在同一平面内绕c沿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的周期之比TaTb=1∶k;从图示位置开始,在b运动一周的过程中,则(   )
A.ab距离最近的次数为k
B.ab距离最远的次数为k+1次
C.abc共线的次数为2k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
甲、乙两名溜冰运动员,M=80kg,M=40kg,面对面拉着弹簧秤做圆周运动的溜冰表演,如图所示,两人相距0.9m,弹簧秤的示数为9.2N,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两人的线速度相同,约为40m/s
B.两人的角速度相同,为6rad/s
C.两人的运动半径相同,都是0.45m
D.两人的运动半径不同,甲为0.3m,乙为0.6m
7.
2012年6月16日,刘旺、景海鹏、刘洋三名宇航员搭乘“神舟九号”飞船飞向太空.6月24日执行手动载人交汇对接任务后,于29日10时03分乘返回舱安全返回.返回舱在A点从圆形轨道Ⅰ进入椭圆轨道Ⅱ,B为轨道Ⅱ上的一点,如图所示.关于返回舱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在同一轨道Ⅱ上经过A的速率小于经过B的速率
B.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速率大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的速率
C.在轨道Ⅱ上运动的周期大于在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
D.正常运行时,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的加速度
8.
在地表附近有一竖直向下匀强电场E,一带电油滴以某初速度从a处运动到b处,其运动轨迹如图中曲线所示,不计空气阻力,此过程中油滴运动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A.油滴在做变加速曲线运动
B.油滴在做速度大小不变的曲线运动
C.动能和电势能之和减小
D.油滴的轨迹为椭圆的一部分
9.
如图,一个导热气缸竖直放置,气缸内封闭有一定质量的气体,活塞与气缸壁紧密接触,可沿气缸壁无摩擦地上下移动.若大气压保持不变,而环境温度缓慢升高,在这个过程中(  )
A.气缸内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
B.封闭气体对外做功
C.气缸内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增多
D.封闭气体吸收热量
E.气缸内单位时间内撞击活塞的分子数减少

2.选择题(共1题)

10.只用括号内的试剂就能将下列各组物质区别出来的是(   )

3.多选题(共3题)

11.
如图所示,质量相同的木块AB用轻质弹簧连接,在力F作用下静止在光滑的斜面上.现突然增大F至某一恒力推A,则从开始到弹簧第一次被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  )
A.两木块速度相同时,加速度aAaB
B.两木块速度相同时,加速度aA<aB
C.两木块加速度相同时,速度vA>vB
D.两木块加速度相同时,速度vA<vB
12.
如图所示,某生产线上相互垂直的甲、乙传送带处于同一水平面,宽度均为d ,均以大小为v的速度运行,图中虚线为传送带中线.一可视为质点的工件从甲左端释放,能以速度v由甲的右端滑上乙,滑至乙中线处时恰好相对乙静止,设乙传送带表面粗糙程度处处相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工件在乙传送带上的痕迹为直线,痕迹长为d
B.工件从滑上乙到恰好与乙相对静止所用的时间为
C.工件与乙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
D.工件相对传送带滑动过程中的轨迹为圆弧
13.
如图所示,长约1 m的两端封闭的竖直玻璃管中注满水,玻璃管内有一质量为0.1 kg的红腊块能在管内浮动.假设t=0时,红蜡块从玻璃管底端开始向上浮动,且每1 s上升的距离都是30 cm;从t=0开始,玻璃管以初速度为零匀加速向右平移,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通过的水平位移依次为5 cm、15 cm、25 cm.y表示红蜡块竖直方向的位移,x表示红蜡块随玻璃管通过的水平位移,单位均为m,t=0时红蜡块位于坐标原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 s时红蜡块的速度大小为0.3 m/s
B.前3 s内红蜡块的位移大小为
C.红蜡块的轨迹方程为
D.红蜡块在浮动过程中受到的合力是0.01 N

4.解答题(共3题)

14.
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圆盘半径为R=1m,在其边缘C点固定一个高度不计的小桶,在圆盘直径CD的正上方放置一条水平滑道AB,滑道AB与CD平行。滑道右端B与圆盘圆心O在同一竖直线上,其高度差为h=1.25m。在滑道左端静止放置一质量为m=0.4kg的物块(可视为质点),物块与滑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当用一大小为F=4N的水平向右拉力拉动物块的同时,圆盘从图示位置以角速度ω=2πrad/s,绕盘心O在水平面内匀速转动,拉力作用一段时间后撤掉,物块在滑道上继续滑行,由B点水平抛出,恰好落入小桶内。重力加速度取10m/s2
(1)求拉力作用的最短时间;
(2)若拉力作用时间为0.5s,滑块会落入小桶吗?若能,求所需滑道的长度。
(3)物块落入桶中后如果随圆盘一起以nd/s匀速转动,求小桶给物块的作用力大小。
15.
某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v0沿可变倾角的斜面向上运动,物块所能达到的最大位移x与斜面倾角θ的关系如图.(g=10 m/s2)

(1)求v0的大小;
(2)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3)求θ为多少时,x的最小值?
16.
如图所示,一辆卡车后面用轻绳拖着质量为m的物体AA与地面的摩擦不计.

(1)当卡车以a1g的加速度运动时,绳的拉力为mg,则A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大?
(2)当卡车的加速度a2g时,绳的拉力为多大?

5.实验题(共3题)

17.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如图(a)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b)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图(b)中的________是力的合力的理论值;________是力的合力的实际测量值。
(2)在实验中,如果将细绳也换成橡皮筋,那么实验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答:____________(选填“变”或“不变”)
(3)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18.
“用DIS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实验中用所挂钩码的重量作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F.通过增加钩码的数量,多次测量,可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和所受拉力F的关系图象.他们在轨道水平和倾斜的两种情况下分别做了实验,得到了两条a﹣F图线,如图(b)所示.

(1)图线    (选填“①”或“②”)是在轨道右侧抬高成为斜面情况下得到的;
(2)在轨道水平时,小车运动的阻力Ff=    N;
(3)(单选)图(b)中,拉力F较大时,a﹣F图线明显弯曲,产生误差.为避免此误差可采取的措施是    
A.调整轨道的倾角,在未挂钩码时使小车能在轨道上匀速运动
B.在增加钩码数量的同时在小车上增加砝码,使钩码的总质量始终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
C.将无线力传感器捆绑在小车上,再将细线连在力传感器上,用力传感器读数代替钩码的重力
D.更换实验中使用的钩码规格,采用质量较小的钩码进行上述实验.
 
19.
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的操作步骤为:
A.将一根细线系在直径为d的金属小球上,上端固定在铁架台支架上
B.用米尺测得细线长度为l
C.在摆线偏离竖直方向4°位置释放小球
D.用秒表记录小球完成n次全振动的总时间t,得到周期T
E.用公式g计算重力加速度
(1)按上述方法得出的重力加速度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选填“偏大”“相等”或“偏小”).
(2)已知单摆在任意摆角θ时的周期公式可近似为 ,式中T0为摆角趋近于0°时的周期,a为常数.为了用图象法验证该关系式,若某同学在实验中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线,则图象中的横轴表示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9道)

    选择题:(1道)

    多选题:(3道)

    解答题:(3道)

    实验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