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理综物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19712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9/22

1.单选题(共3题)

1.
如图所示,夹在A、B两块相同木板之间的质量为M物体,分析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受到的力有几个

A. 2个力    B. 3个力    C. 4个力    D. 5个力
2.
一物块静止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从某时刻开始,物块受到一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作用。假设物块与桌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以a表示物块的加速度大小,F表示水平拉力的大小。能正确描述Fa之间的关系的图像是
A. B. C.    D.
3.
2017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了首次交会对接,对接形成的组合体仍沿天宫二号原来的轨道(可视为圆轨道)运行。与天宫二号单独运行时相比,组合体运行的: ( )
A.周期变大B.速率变大C.动能变大D.向心加速度变大

2.选择题(共2题)

4.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K3[Fe(C2O4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5.下列有关城市内的商业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3.多选题(共3题)

6.
一物体沿固定斜面从静止开始向下运动,经过时间t0滑至斜面底端。已知在物体运动过程中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恒定。若用Fv、s和E分别表示该物体所受的合力、物体的速度、位移和机械能,则下列图象中可能正确的是
A.B.C.D.
7.
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观测、实验、假说和逻辑推理等方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奥斯特在实验中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该效应解释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
B.安培根据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的相似性,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C.法拉第在实验中观察到,在通有恒定电流的静止导线附近的固定导线圈中,会出现感应电流
D.楞次在分析了许多实验事实后提出,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8.
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
B.扩散现象是不同物质间的一种化学反应
C.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D.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
E.液体中的扩散现象是由于液体的对流形成的

4.解答题(共3题)

9.
有一长度不可伸长光滑的轻绳长5m,竖直的两杆之间距离4m,轻绳上挂一12N的重物,当物体静止时,g=10m/s2。求轻绳两端的张力多大?
10.
有一水平抛出的小石子,大小不计,落地时的速度为20m/s,落地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夹角450,(g=10m/s2),求:
(1)水平抛出的初速度等于多少?
(2)抛出点距离地面的竖直高度是多少?
11.
平衡位置位于原点O的波源发出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沿水平x轴传播,P、Q为x轴上的两个点(均位于x轴正向),P与O的距离为35cm,此距离介于一倍波长与二倍波长之间,已知波源自t=0时由平衡位置开始向上振动,周期T=1s,振幅A=5cm。当波传到P点时,波源恰好处于波峰位置;此后再经过5s,平衡位置在Q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求:
(ⅰ)P、Q之间的距离;
(ⅱ)从t=0开始到平衡位置在Q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时,波源在振动过程中通过路程。

5.实验题(共2题)

12.
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中需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打点频率50Hz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小点。

(1)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是___秒。
(2)为了测试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天平    B.秒表 C.米尺 D 电源
(3)若实验中所得到的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值小于当地的重物加速度值,而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均无错误,写出一个你认为可能引起此错误差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计时器使用的是50 Hz的交变电流。随着小车的运动,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取ABCDE五个计数点,在两个相邻的计数点中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测得的距离如图所示(单位为cm),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a=______ m/s2,B点的速度VB=_____m/s,D点的速度VD=______m/s。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道)

    选择题:(2道)

    多选题:(3道)

    解答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