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2题)
1.
如图所示,固定在水平面上的竖直轻弹簧上端与质量为M的物块A相连,静止时物块A位于P处,另有一质量为
的物块B,从A的正上方Q处自由下落,与A发生碰撞立即具有相同的速度,然后A、B一起向下运动,将弹簧继续压缩后,物块A、B被反弹,下面有关的几个结论正确的是



A.A、B反弹过程中,在P处物块B与A分离 |
B.A、B反弹过程中,在P处物块A具有最大动能 |
C.B可能回到Q处 |
D.A、B从最低点向上运动到P处的过程中,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
2.
物块从斜面的底端以某一初速度沿粗糙斜面上滑至最高点后再沿斜面下滑至底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上滑过程中摩擦力的冲量大于下滑过程中摩擦力的冲量 |
B.上滑过程中机械能损失等于下滑过程中机械能损失 |
C.上滑过程中物块的动量变化的方向与下滑过程中动量变化的方向相反 |
D.上滑过程中地面受到的压力大于下滑过程中地面受到的压力 |
2.选择题- (共10题)
5.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0年9月10日发表了《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图为《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公布的我国2000~2009年就业人员从事产业的比例变化趋势图。读图,回答题。
10.
东京时间2008年6月14日8:43,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位于地下15km处。日本气象厅此次在部分区域采用“紧急地震速报”系统,为各地居民赢得了数秒不等的避震时间,从而大大减轻了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该图实线为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
11.
东京时间2008年6月14日8:43,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位于地下15km处。日本气象厅此次在部分区域采用“紧急地震速报”系统,为各地居民赢得了数秒不等的避震时间,从而大大减轻了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该图实线为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
3.多选题- (共4题)
13.
如图(a)所示,光滑水平面上停放着一辆上表面粗糙的平板车,质量为M,一质量为m的铁块以水平初速度v0滑到小车上,两物体开始运动,它们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b)所示(t0是滑块在车上运动的时间),则可以断定:


A.铁块与小车最终滑离 |
B.铁块与小车的质量之比m:M=1:1 |
C.铁块与小车表面的动摩擦因数![]() |
D.平板车上表面的长度为![]() |
14.
如图所示,质量为M,长为L的木排,停在静水中。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人从木排两端由静止开始同时向对方运动,当质量为m1的人到达木排另一端时,另一人恰到达木排中间。不计水的阻力,则关于此过程中木排的位移s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若![]() |
B.若![]() |
C.若![]() |
D.若![]() |
15.
光滑的水平地面上静止一木块,子弹沿水平方向射入并从木块中穿出,子弹在射入木块前的动能为E1,动量大小为p1;射穿木块后子弹的动能为E2,动量大小为p2。若木板对子弹的阻力大小恒定,则子弹在射穿木块的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A.![]() | B.![]() |
C.![]() | D.![]() |
16.
如图所示是用频闪照相的方法拍摄到的一个弹簧振子的振动情况,甲图是振子静止在平衡位置时的照片,乙图是振子被拉到左侧距平衡位置20 cm处放手后向右运动1/4周期内的频闪照片,已知频闪的频率为10 Hz,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振子振动的周期为1.6 s |
B.该振子振动的周期为1.2 s |
C.振子在该 1/4周期内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 |
D.从图乙可以看出再经过0.2 s振子将运动到平衡位置右侧10 cm处 |
4.填空题- (共3题)
18.
弹簧振子以O点为平衡位置做简谐振动。从O点开始计时,振子第一次到达M点用了4秒,又经过1秒第二次通过M点。则振子第三次通过M点还要经过的时间可能是________s或__________s。
19.
劲度为k的轻弹簧上端固定一只质量为m的小球,向下压小球后释放,使小球开始作简谐运动。该过程弹簧对水平面的最大压力是1.6mg。则小球作简谐运动的振幅A为_______________。

5.解答题- (共2题)
20.
一炮弹质量为m,相对水平方向以一定的倾角θ斜向上发射,发射速度为v,炮弹在最高点爆炸成两块,其中一块沿原轨道返回,质量为m/2,求:
(1)另一块爆炸后瞬时的速度大小;
(2)爆炸过程系统增加的机械能。
(1)另一块爆炸后瞬时的速度大小;
(2)爆炸过程系统增加的机械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2道)
选择题:(10道)
多选题:(4道)
填空题:(3道)
解答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