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19162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3/31

1.单选题(共8题)

1.
如图5所示为甲、乙两物体运动的x-t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
B.两物体的初速度都为零
C.在0-t1时间内两物体平均速度相等
D.甲的路程等于乙的路程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路面行驶的汽车,载重越大,惯性越大
B.车速越大的汽车,滑行的距离越长,说明它的惯性与车速有关
C.在国际单位制中,力、质量和时间三个物理量单位为力学基本单位
D.载重汽车的重心位置只跟所载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叠放的方式无关
3.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
B.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产生该弹力的施力物体的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C.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弹簧秤的示数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
D.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静止,但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一定运动
4.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圆板与轻弹簧相连,把轻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内壁光滑的圆筒底部,构成弹簧弹射器.第一次用弹射器水平弹射物体,第二次用弹射器竖直弹射物体,关于两次弹射时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两次弹射瞬间,小圆板受到的合力均为零
B.水平弹射时弹簧处于原长,竖直时弹簧处于拉伸状态
C.水平弹射时弹簧处于原长,竖直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D.两次弹射瞬间,弹簧均处于原长
5.
如图所示,一个物体静止放在倾斜的木板上,在木板的倾角缓慢增大到某一角度的过程中,物体一直静止在木板上,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物体所受的支持力逐渐增大
B.物体所受的支持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不变
C.物体所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和下滑力四个力的作用
D.物体所受的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这三个力的合力不变,但不为零。
6.
引体向上是同学们经常做的一项健身运动.该运动的规范动作是:两手正握单杠,由悬垂开始,上拉时,下颚须超过单杠面.下放时,两臂放直,不能曲臂,如图所示,这样上拉下放,重复动作,达到锻炼臂力和腹肌的目的.关于做引体向上动作时人的受力,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加速上拉过程中,单杠给人的作用力大于人给单杠的作用力
B.在加速下放过程中,单杠对人的作用力等于人对单杠的作用力
C.悬垂静止时,单杠对人的作用力与人对单杠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D.在加速下放过程中,在某瞬间人可能不受力的作用
7.
质量为60kg的人,站在升降机内台秤上,测得体重为480 N,则升降机的运动应是(   )
A.匀速上升或匀速下降
B.加速上升
C.减速上升
D.减速下降
8.
一艘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3m/s,一条河宽60m,河水流速是4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船在这条河中运动的最大速度是5m/sB.小船在这条河中运动的最小速度是3m/s
C.小船渡过这条河的最小位移是60mD.小船渡过这条河的最短时间是20s

2.多选题(共4题)

9.
t=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70 km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
B.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10 km
C.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
D.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
10.
如图所示,斜面小车M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M左边紧贴墙壁,若在M斜面上放一个物体m,当m沿着M的斜面加速下滑时,M始终静止不动,则M和m受力个数可能为(   )
A.5个和2个B.5个和3个C.4个和2个D.4个和3个
11.
如图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夹角为θ,以速度v0匀速转动。在传送带的上端以初速度v,且v> v0沿斜面向下释放质量为m的小木块,小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则图中能反映小木块运动的加速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  )
A.B.C.D.
12.
如图所示叠放在水平转台上的小物体A、B、C随转台一起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各接触面均无相对滑动),A、B、C的质量分别为m、2m、3m,A与B、B与转台、C与转台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B、C离转台中心的距离分别为r、1.5r.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B、C两物体线速度大小之比为3:2 
B. 转台的角速度一定满足:ω≤
C. C与转台间的摩擦力大于A与B间的摩擦力
D. B与转台间的摩擦力可能达到3μmg

3.解答题(共3题)

13.
物体A在水平力F1=500N的作用下,沿倾角θ=37°的斜面匀速滑动,如图所示。物体A受的重力G=400N,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sin37°=0.6,cos37°=0.8)
14.
如图11,光滑固定的斜面倾角370,在斜面的顶端同时以相同的速度v0=4 m/s抛出两个小球A和B,A球平抛,B球沿斜面向下抛出,若A球落在斜面上的p点,求A球刚落到p点时A和B之间的距离(取g=10m/s2
15.
有一长度为l="1" m的木块A,放在足够长的水平地面上.取一无盖长方形木盒万将A罩住,B的左右内壁间的距离为L="9" m. A,B质量相同均为m="1" kg,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开始时A与B的左内壁接触,两者以相同的初速度v0 =" 28" rn/s向右运动.已知A与B的左右内壁发生的碰撞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且碰撞后A,B互相交换速度.A与B的其它侧面无接触.重力加速度g="10" m/ s2.求:

(1)开始运动后经过多长时间A,B发生第一次,碰撞;
(2)从开始运动到第二次碰撞碰后摩擦产生的热能;
(3)若仅v0未知,其余条件保持不变,(a)要使A,B最后同时停止,而且A与B轻轻接触,初速度场应满足何条件?(b)要使B先停下,且最后全部停下时A运动至B右壁刚好停止,初速度v0应满足何条件?

4.实验题(共2题)

16.
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现有木板、白纸、图钉、橡皮筋、细绳套和一把弹簧秤。
(1)为完成实验,某同学另找来一根弹簧,先测量其劲度系数,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弹力F(N)
0.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伸长量x(102m)
0.74
1.80
2.80
3.72
4.60
5.58
6.42
 
用作图法________求得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__N/m;
(2)某次实验中,弹簧秤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N;同时利用(1)中结果获得弹簧上的弹力值为2.50N,画出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___);

(3)由图得到F=________N。
17.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本实验应先平衡摩擦力  
B.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应改变小车所受拉力的大小
C.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作出图象更容易直观地判断出二者间的关系
D.无论m取什么值,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就是小车的合力
(2)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若小车的质量M=0.5 kg,改变砝码质量m的值,进行多次实验,以下m的取值哪个比较合适________.
A.m1=0.4kg  B.m2=0.01 kg    C.m3=4kg  D.m4=0.5kg
(3)实验中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s.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求出该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8道)

    多选题:(4道)

    解答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