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5题)
2.
如图,斜面A放在水平地面上.物块B放在斜面上,有一水平力F作用在B上时,A、B均保持静止.A受到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f1, B受到A的静摩擦力为f2 , 现使F逐渐增大,但仍使A、B处于静止状态,则( )

A. f1一定增大 B. f1、f2都不一定增大 C. f1、f2均增大 D. f2一定增大

A. f1一定增大 B. f1、f2都不一定增大 C. f1、f2均增大 D. f2一定增大
4.
如图所示,在一条直线上两个振动源A、B相距6m,振动频率相等.t0=0时刻A、B开始振动,且都只振动一个周期,振幅相等,A的振动图象为甲图,B为乙图.若A向右传播的波与B向左传播的波在t1=0.3s时相遇,则( )

A. 两列波的波长都是4m
B. 在0.3s至0.5s这段时间内,中点C静止
C. 在两列波相遇过程中,中点C为振动加强点
D. t2=0.7s时刻B点恰在波峰

A. 两列波的波长都是4m
B. 在0.3s至0.5s这段时间内,中点C静止
C. 在两列波相遇过程中,中点C为振动加强点
D. t2=0.7s时刻B点恰在波峰
5.
两根相互靠近的长直导线1、2中通有相同的电流,相互作用力为F.若在两根导线所在空间内加一匀强磁场后,导线2所受安培力的合力恰好为零.则所加磁场的方向是( )


A.垂直纸面向里 | B.垂直纸面向外 |
C.垂直导线向右 | D.垂直导线向左 |
2.选择题- (共4题)
6.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某次作战计划中指出:“本战区为保持经济重心,巩固首都,并有利于全局之持久作战起见,务就现已形成之包围态势,(对敌)运用优势兵力断绝其联系。”在该作战计划指引下国民政府发起了( )
7.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0年9月10日发表了《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图为《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公布的我国2000~2009年就业人员从事产业的比例变化趋势图。读图,回答题。
3.多选题- (共4题)
10.
如图所示,物体A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靠墙保持静止不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物体A静止,所以物体A受到静摩擦力作用 |
B.物体受到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推力F成正比 |
C.物体受到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其重力相等 |
D.当F减小时,物体一定会下滑 |
11.
如图(a)所示,光滑水平面上停放着一辆上表面粗糙的平板车,质量为M,一质量为m的铁块以水平初速度v0滑到小车上,两物体开始运动,它们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b)所示(t0是滑块在车上运动的时间),则可以断定:


A.铁块与小车最终滑离 |
B.铁块与小车的质量之比m:M=1:1 |
C.铁块与小车表面的动摩擦因数![]() |
D.平板车上表面的长度为![]() |
12.
关于两列波的干涉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干涉现象 |
B.发生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它们的频率一定相同 |
C.在振动减弱的区域,各质点都处于波谷 |
D.在振动加强的区域,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 |
13.
如图所示,图甲为理想变压器的示意图,其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
,电压表和电流表均为理想电表。若发电机向原线圈输入图乙所示的正弦交流电,图中Rt为NTC型热敏电阻(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变小),R1为定值电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压表的示数为36 V |
B.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流之比为![]() |
C.t=0.01s时,发电机中线圈平面与磁场平行 |
D.Rt温度升高时,电压表的示数不变、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
4.解答题- (共1题)
14.
如图所示,固定点O上系一长L=0.6 m的细绳,细绳的下端系一质量m=1.0 kg的小球(可视为质点),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球与平台的B点接触但对平台无压力,平台高h=0.80 m,一质量M=2.0 kg的物块开始静止在平台上的P点,现对物块M施予一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物块M沿粗糙平台自左向右运动到平台边缘B处与小球m发生正碰,碰后小球m在绳的约束下做圆周运动,经最高点A时,绳上的拉力恰好等于小球的重力,而物块M落在水平地面上的C点,其水平位移x=1.2 m,不计空气阻力,g=10 m/s2.

(1)求物块M碰撞后的速度大小;
(2)若平台表面与物块M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物块M与小球的初始距离为x1=1.3 m,求物块M在P处的初速度大小.

(1)求物块M碰撞后的速度大小;
(2)若平台表面与物块M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物块M与小球的初始距离为x1=1.3 m,求物块M在P处的初速度大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5道)
选择题:(4道)
多选题:(4道)
解答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