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5题)
1.
如图所示,一长木板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长木板上一人用力推长木板上的物块,使物块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刚好为零,已知人、物块、长木板的质量均为m,人、物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1,长木板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斜面对长木板的摩擦力大小为mgsin θ |
B.斜面对长木板的摩擦力大小为3μ2mgcos θ |
C.长木板对人的摩擦力大小为2μ1mgcos θ |
D.长木板对人的摩擦力大小为2mgsin θ |
2.
2018年12月12日,我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进入环月轨道1,12月30日实施变轨进入环月轨道2.其飞行轨道如图所示,p点为两轨道的交点。如果嫦娥四号探测器在环月轨道1和环月轨道2上运动时,只受到月球的万有引力作用,环月轨道1为圆形轨道,环月轨道2为椭圆轨道。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已知嫦娥四号探测器环月轨道1的半径、运动周期和引力常量,则可以计算出月球的密度 |
B.若已知婦娥四号探测器环月轨道2的近月点到月球球心的距离、运动周期和引力常量,则可以计算出月球的密度 |
C.嫦娥四号探测器在环月轨道2上经过p点的速度小于在环月轨道1上经过P点的速度 |
D.娀四号探测器在环月轨道2时,从近月点运动向远月点P的过程中,加速度变大 |
3.
在图乙的电路中,通入如图甲所示的交变电流,此交变电流的每个周期内,前三分之一个周期电压按正弦规律变化,后三分之二周期电压恒定。电阻R的阻值为
,电表均为理想电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电压表的示数为![]() |
B.该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为![]() |
C.电阻R一个周期内产生的热量一定大于9J |
D.电流表的示数为![]() |
4.
中国科学家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杨振宁称这一发现是诺贝尔奖级的成果。如图所示,厚度为h,宽度为d的金属导体,当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垂直时,在导体上下表面会产生电势差,这种现象称为霍尔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表面的电势高于下表面电势 |
B.仅增大h时,上下表面的电势差增大 |
C.仅增大d时,上下表面的电势差减小 |
D.仅增大电流I时,上下表面的电势差减小 |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量100℃的水变成100℃的水蒸气,其分子之间的势能增加 |
B.当两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的间距时,分子间的距离越大,分子势能越小 |
C.热力学第二定律可描述为“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
D.在真空、高温条件下,可以利用分子扩散向半导体材料掺入其他元素 |
E.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所以液体表面存在表面张力 |
2.多选题- (共3题)
6.
如图所示,光滑轨道ABCD是大型游乐设施过山车轨道的简化模型,最低点B处的入、出口靠近但相互错开,C是半径为R的圆形轨道的最高点,BD部分水平,末端D点与右端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无缝连接,传送带以恒定速度v逆时针转动。现将一质量为m的小滑块从轨道AB上某一固定位置A由静止释放,滑块能通过C点后再经D点滑上传送带,则


A.固定位置A到B点的竖直高度可能为2R |
B.滑块在传送带上向右运动的最大距离与传送带速度v有关 |
C.滑块可能重新回到出发点A处 |
D.传送带速度v越大,滑块与传送带摩擦产生的热量越多 |
7.
一列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在t=0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已知这列波的质点P从t=0时刻起第一次达到波峰的时间为0.6s,质点PQ的坐标分别为(1,0)和(7,0),则有( )


A.这列波的频率为![]() |
B.这列波的波长为5m |
C.这列波的传播速度为![]() |
D.当![]() ![]() |
E.质点Q到达波峰时,质点P恰好到达波谷 |
8.
质谱仪是一种测量带电粒子质量和分析同位素的重要工具,它的构造原理如图,离子源A产生电荷量相同而质量不同的离子束(初速度可视为零),从狭缝S1进入电场,经电压为U的加速电场加速后,再通过狭缝S2从小孔垂直MN射入圆形匀强磁场。该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半径为R,磁场边界与直线MN相切E为切点。离子离开磁场最终到达感光底片MN上,设离子电荷量为g,到达感光底片上的点与E点的距离为x,不计重力,可以判断( )


A.离子束带负电 |
B.x越大,则离子的比荷一定越大 |
C.到达![]() ![]() |
D.到达![]() ![]() |
3.解答题- (共3题)
9.
如图甲所示,质量均为m=0.5 kg的相同物块P和Q(可视为质点)分别静止在水平地面上A、C两点。P在按图乙所示随时间变化的水平力F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3 s末撤去力F,此时P运动到B点,之后继续滑行并与Q发生弹性碰撞。已知B、C两点间的距离L=3.75 m,P、Q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取g=10 m/s2,求:

(1)P到达B点时的速度大小v及其与Q碰撞前瞬间的速度大小v1;
(2)Q运动的时间t。

(1)P到达B点时的速度大小v及其与Q碰撞前瞬间的速度大小v1;
(2)Q运动的时间t。
10.
如图,两个滑块A和B的质量分别为4kg和2kg,放在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的足够长的木板C上,两者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4:木板的质量为2kg,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某时刻A滑块获得初速度v0=4m/s,0.5秒后A、B发生碰撞,碰撞过程时间极短AB总动能损失0.5J,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不计滑块大小,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求

(1)求碰撞前滑块A和B的速度;
(2)A,B,C刚共速时候的速度。

(1)求碰撞前滑块A和B的速度;
(2)A,B,C刚共速时候的速度。
11.
如图所示,半圆形玻璃砖的半径为R,AB边竖直,O为圆心,一纸面内的单色光束从玻璃砖的某一定点P点射入,入射角θ可以任意变化,现要求只考虑能从AB边折射的情况(不考虑从AB上反射后的情况),已知:α=60°,玻璃砖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n=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则求:

(1)光在玻璃砖中传播的最短距离时入射角θ为多少?
(2)光在玻璃砖中传播的最短时间t


(1)光在玻璃砖中传播的最短距离时入射角θ为多少?
(2)光在玻璃砖中传播的最短时间t
4.实验题- (共2题)
12.
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俯视图)关于实验主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利用补偿的方法可以使木板适当倾斜,轻推小车可以匀速下滑即可 |
B.分别用1、2、3、![]() ![]() |
C.纸带上打出的点,应选择均匀清晰的点迹求小车的速度 |
D.画出的![]() |
13.
某实验小组研究两个未知元件X和Y的伏安特性,使用的器材包括电压表(内阻约为3kΩ)、电流表(内阻约为1Ω)、定值电阻等。

(1)使用多用电表粗测元件X的电阻,选择“×1” 欧姆档测量,示数如图(a)所示,读数______Ω,据此应选择图中的_______(选填“b”或“c”)电路进行实验。
(2)连接所选电路,闭合S;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左向右滑动,电流表的示数逐渐___填 “增大”“减小”);依次记录电流及相应的电压;将元件X换成元件Y,重复实验。

(3)图(d)是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的U—I图线,由图可判断元件_____(填“X”或“Y”)是非线性元件。
(4)该小组还借助X和Y中的线性元件和阻值R=21Ω的定值电阻,测量待测电池组的电动势E和内阻r,如图(e)所示,闭合S1和S2,电压表读数为3.00V,断开S2,电压表读数为1.00V,结合图(d)可算出E=______V,r= _____Ω。(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电压表为理想电压表)

(1)使用多用电表粗测元件X的电阻,选择“×1” 欧姆档测量,示数如图(a)所示,读数______Ω,据此应选择图中的_______(选填“b”或“c”)电路进行实验。
(2)连接所选电路,闭合S;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左向右滑动,电流表的示数逐渐___填 “增大”“减小”);依次记录电流及相应的电压;将元件X换成元件Y,重复实验。

(3)图(d)是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的U—I图线,由图可判断元件_____(填“X”或“Y”)是非线性元件。
(4)该小组还借助X和Y中的线性元件和阻值R=21Ω的定值电阻,测量待测电池组的电动势E和内阻r,如图(e)所示,闭合S1和S2,电压表读数为3.00V,断开S2,电压表读数为1.00V,结合图(d)可算出E=______V,r= _____Ω。(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电压表为理想电压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5道)
多选题:(3道)
解答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