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18905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0

1.单选题(共3题)

1.
玻璃杯从同一高度落下,掉在水泥地上比掉在草地上容易碎,这是由于玻璃杯与水泥地面撞击的过程中(  )
A.玻璃杯的动量较大
B.玻璃杯受到的冲量较大
C.玻璃杯的动量变化较大
D.玻璃杯的动量变化较快
2.
如图所示,小车与木箱紧挨着静放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现有一男孩站在小车上用力向右迅速推出木箱,关于上述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男孩和木箱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B.小车与木箱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C.男孩、小车与木箱三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D.木箱的动量增量与男孩、小车的总动量增量相同
3.
某电场的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将某点电荷分别放在ab两点,则点电荷所受的电场力的大小关系是(  )
A.FaFbB.FaFb
C.FaFbD.无法确定

2.选择题(共3题)

4.填一填.

1,3,5,7,{#blank#}1{#/blank#},{#blank#}2{#/blank#},{#blank#}3{#/blank#}.

16,14,12,10,{#blank#}4{#/blank#},{#blank#}5{#/blank#},{#blank#}6{#/blank#}.

5.填一填.

1,3,5,7,{#blank#}1{#/blank#},{#blank#}2{#/blank#},{#blank#}3{#/blank#}.

16,14,12,10,{#blank#}4{#/blank#},{#blank#}5{#/blank#},{#blank#}6{#/blank#}.

6.请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下列原理.

3.多选题(共3题)

7.
木块用一根轻弹簧连接起来,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紧靠在墙壁上, 在上施加向左的水平力使弹簧压缩, 如图所示,当撤去外力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尚未离开墙壁前, 组成的系统的动量守恒
B. 尚未离开墙壁前, 组成的系统的动量不守恒
C. 离开墙壁后, 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D. 离开墙壁后, 组成的系统动量不守恒
8.
在光滑水平面上有A、B两球,其动量大小分别为10kg·m/s与15kg·m/s,方向均为向东,A球在B球后,当A球追上B球后,两球相碰,则相碰以后,A、B两球的动量可能分别为
A. 10kg·m/s,15kg·m/s    B. 8kg·m/s,17kg·m/s
C. -10kg·m/s,35kg·m/ s    D. -1kg·m/s,26kg·m/s
9.
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E = F/q,可知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与电场力成正比.
B.根据E = KQ/r2,可知点电荷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与该点电荷的电量Q成正比.
C.几个电场叠加后合电场的场强可能小于分电场的场强.
D.电场线就是点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

4.填空题(共2题)

10.
真空中有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带电量分别为﹣1.0×10﹣8C和+3.0×10﹣8C,相距r时,相互作用为0.30N,现将两球相接触后再放回原处,则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    N.
11.
在下列描述的核过程的方程中,属于α衰变的是_______,属于β衰变的是_______,属于裂变的是_______,属于聚变的是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B. 
C. 
D.
E.
F.

5.解答题(共3题)

12.
冰球运动员甲的质量为80.0kg。当他以5.0m/s的速度向前运动时,与另一质量为100kg、速度为3.0m/s的迎面而来的运动员乙相撞。碰后甲恰好静止。假设碰撞时间极短,求:
(1)碰后乙的速度的大小;
(2)碰撞中总动能的损失。
13.
一个稳定的原子核质量为M,处于静止状态,它放出一个质量为m的粒子后,做反冲运动,已知放出的粒子的速度为v0,则反冲核速度为多少?
14.
在某电场中的P点,放一带电量q=-3.0×10-10C的检验电荷,测得该电荷受到的电场力大小为F=6.0×10-7N,方向水平向右。求:
(1)P点的场强大小和方向
(2)在P点放一带电量为q2=1.0×10-10C的检验电荷,求q2受到的电场力F2的大小和方向
(3)P点不放检验电荷时的场强大小和方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道)

    选择题:(3道)

    多选题:(3道)

    填空题:(2道)

    解答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