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6题)
1.
质量为m的物体,在距地面h高处以
g的加速度由静止竖直下落到地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做功![]() |
B.物体的机械能减少![]() |
C.物体的动能增加![]() |
D.物体克服阻力做功![]() |
2.
下列有关力和运动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恒力,物体一定做直线运动 |
B.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变化,物体一定做曲线运动 |
C.作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一定不相同 |
D.作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在不同时刻一定不相同 |
3.
用如图甲所示的圆弧-斜面装置研究平抛运动,每次将质量为m的小球从半径为R的四分之一圆弧形轨道不同位置静止释放,并在弧形轨道最低点水平部分处装有压力传感器测出小球对轨道压力的大小F,已知斜面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夹角
=45°,实验时获得小球在斜面上的不同水平射程x,最后作出了如图乙所示的F-x图像,
,则由图像可求得圆弧轨道的半径R为( )




A.0.25m | B.0.125m | C.0.50m | D.1.0m |
4.
用长为l的细绳拴着质量为m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在圆周最低点时拉力一定大于重力 |
B.小球在圆周最高点时所受向心力一定是重力 |
C.小球在圆周的最高点时绳子的拉力不可能为零 |
D.小球在最高点时的速率一定等于![]() |
5.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使斜面水平向左匀速移动距离l,物体始终与斜面保持相对静止.则在斜面水平向左匀速运动距离l的过程中()


A.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为-μmglcos θ |
B.斜面对物体的弹力做的功为mglsin θcos2θ |
C.重力对物体做的功为mgl |
D.斜面对物体做的功为0 |
6.
如图,A、B、C、D、E、F为匀强电场中一个边长为20 cm的正六边形的六个顶点,已知电场方向与六边形所在平面平行,若A、B、C三点电势分别为2 V、3 V、4 V,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点的电势为1V
B. 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为
V/m
C. 匀强电场的场强方向由C点指向B点
D. 将电量为
C的点电荷从F点移到D点,其电势能增加
J

A. F点的电势为1V
B. 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为

C. 匀强电场的场强方向由C点指向B点
D. 将电量为


2.选择题- (共1题)
3.多选题- (共4题)
8.
某同学学习了天体运动的知识后,假想宇宙中存在着由四颗星组成的孤立星系。一颗母星处在正三角形的中心,三角形的顶点各有一颗质量相等的小星围绕母星做圆周运动。如果两颗小星间的万有引力为F,母星与任意一颗小星间的万有引力为9F。则


A.每颗小星受到的万有引力为(![]() |
B.每颗小星受到的万有引力为(![]() |
C.母星的质量是每颗小星质量的3倍 |
D.母星的质量是每颗小星质量的![]() |
9.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我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七号载入航天飞行并实现了航天员首次出舱。飞船先沿椭圆轨道飞行,后在远地点343千米处点火加速,由椭圆轨道变成高度为343千米的圆轨道,在此圆轨道上飞船运行周期约为90分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飞船变轨前后的机械能相等 |
B.飞船在圆轨道上时航天员出舱前后都处于失重状态 |
C.飞船在此圆轨道上运动的角度速度大于同步卫星运动的角速度 |
D.飞船变轨前通过椭圆轨道远地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变轨后沿圆轨道运动的加速度 |
10.
质量为m的汽车在平直路面上由静止匀加速启动,运动过程的v-t图象如图所示,已知t1时刻汽车达到额定功率,之后保持额定功率运动,整个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恒定,由图可知()


A.在0~t1时间内,汽车的牵引力大小为![]() |
B.在0~t1时间内,汽车的功率与时间t成正比 |
C.汽车受到的阻力大小为![]() |
D.在t1~t2时间内,汽车克服阻力做的功为![]() |
11.
如图所示,传送带以速度
匀速运动。将质量为m的物体无初速度放在传送带上的A端,物体被传送到B端,若物体到达B端之前已和传送带相对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传送带对物体做功为![]() |
B.传送带克服物体的摩擦力做功![]() |
C.在传送过程中,由于物体和传送带间的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为![]() |
D.电动机因传送物体多消耗的能量为![]() |
4.解答题- (共3题)
12.
(17分)如图甲所示,带斜面的足够长木板P,质量M=3kg.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其右侧靠竖直墙壁,倾斜面BC与水平面AB的夹角
、两者平滑对接。t=Os时,质量m=1kg、可视为质点的滑块Q从顶点C由静止开始下滑,图乙所示为Q在O~6s内的速率
随时间t变化的部分图线。已知P与Q间的动摩擦因数是P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的5倍,sin370=0.6,cos370=O.8,g取10m/s2。求:

(1)木板P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t=8s时,木板P与滑块Q的速度大小。
(3)O~8s内,滑块Q与木板P之间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



(1)木板P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t=8s时,木板P与滑块Q的速度大小。
(3)O~8s内,滑块Q与木板P之间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
13.
2016年2月11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团队向全世界宣布发现了引力波,这个引力波来自于距离地球13亿光年之外一个双黑洞系统的合并。已知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c,太阳的质量为M0,万有引力常量为G。黑洞密度极大,质量极大,半径很小,以最快速度传播的光都不能逃离它的引力,因此我们无法通过光学观测直接确定黑洞的存在。假定黑洞为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形天体。
(1)因为黑洞对其他天体具有强大的引力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天体的运动来推测黑洞的存在。天文学家观测到,有一质量很小的恒星独自在宇宙中做周期为T,半径为r0的匀速圆周运动。由此推测,圆周轨道的中心可能有个黑洞。利用所学知识求此黑洞的质量M;
(2)严格解决黑洞问题需要利用广义相对论的知识,但早在相对论提出之前就有人利用牛顿力学体系预言过黑洞的存在。我们知道,在牛顿体系中,当两个质量分别为m1、m2的质点相距为r时也会具有势能,称之为引力势能,其大小为
(规定无穷远处势能为零)。请你利用所学知识,推测质量为M′的黑洞,之所以能够成为“黑”洞,其半径R最大不能超过多少?
(1)因为黑洞对其他天体具有强大的引力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天体的运动来推测黑洞的存在。天文学家观测到,有一质量很小的恒星独自在宇宙中做周期为T,半径为r0的匀速圆周运动。由此推测,圆周轨道的中心可能有个黑洞。利用所学知识求此黑洞的质量M;
(2)严格解决黑洞问题需要利用广义相对论的知识,但早在相对论提出之前就有人利用牛顿力学体系预言过黑洞的存在。我们知道,在牛顿体系中,当两个质量分别为m1、m2的质点相距为r时也会具有势能,称之为引力势能,其大小为

14.
如图所示,一个水平匀质圆盘绕垂直于盘面的固定对称轴匀速转动,角速度是4rad/s,盘面上离转轴距离0.1m处有一质量为0.1kg的小物体能随盘一起转动。求:
(1)小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向心力的大小。
(2)若小物体与盘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64(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要使小物体与圆盘始终保持相对静止。求转盘转动的角速度ω的最大值是多少?(g取10m/s2)
(1)小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向心力的大小。
(2)若小物体与盘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64(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要使小物体与圆盘始终保持相对静止。求转盘转动的角速度ω的最大值是多少?(g取10m/s2)

5.实验题- (共2题)
15.
(1)在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2)如图,某同学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中,用一张印有小方格的纸记录轨迹,小方格的边长L=5.00cm,若小球在平抛运动途中的几个位置如图中的a、b、c、d所示,则小球平抛的初速度为v0=_______m/s(g取值为10m/s2),小球在b点的速率vb=______m/s.(结果都保留两位有效字)
A.必须称出小球的质量 |
B.斜槽轨道必须是光滑的 |
C.斜槽轨道末端必须是水平的 |
D.应该使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相同位置从静止开始滑下 |

16.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
(1)下面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

(2)选出一条纸带如图所示,其中O点为起始点,A、B、C为三个计数点,打点计时器通以50Hz的交变电流,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得OA=11.13cm,OB=17.69cm,OC=25.90cm.在计数点A和B之间、B和C之间还各有一个点,已知重物的质量为1kg,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当打点针打到B点时,重物的重力势能比开始下落时减少了_______J,这时它的动能是_______J,由此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g取9.8m/s2,保留三位有效数)
(1)下面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
A.重物必须选择体积大的物体 |
B.选用点迹清晰、特别是第1、2点间距接近2mm的纸带 |
C.打点计时器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 |
D.打点计时器应接在电压为4~6V的直流电源上 |

(2)选出一条纸带如图所示,其中O点为起始点,A、B、C为三个计数点,打点计时器通以50Hz的交变电流,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得OA=11.13cm,OB=17.69cm,OC=25.90cm.在计数点A和B之间、B和C之间还各有一个点,已知重物的质量为1kg,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当打点针打到B点时,重物的重力势能比开始下落时减少了_______J,这时它的动能是_______J,由此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g取9.8m/s2,保留三位有效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6道)
选择题:(1道)
多选题:(4道)
解答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