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4题)
1.
关于物理学发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有( )
A.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
B.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并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
C.笛卡儿明确指出: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 |
D.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 |
2.
如图所示,物体A、B叠放在物体C上,C置于水平地面上,水平力F作用于B,使A、B、C一起匀速运动,各接触面间摩擦力的情况是()

A. B对C有向左的摩擦力
B. C对A有向左的摩擦力
C. 物体C受到三个摩擦力作用
D. C对地面有向右的摩擦力

A. B对C有向左的摩擦力
B. C对A有向左的摩擦力
C. 物体C受到三个摩擦力作用
D. C对地面有向右的摩擦力
3.
如图所示,用完全相同的轻弹簧A、B、C将两个相同的小球连接并悬挂,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弹簧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弹簧C水平,则弹簧A、C的伸长量之比为( )

A.
∶4 B. 2∶1
C. 1∶2 D. 4∶

A.

C. 1∶2 D. 4∶

4.
如图所示,质量、初速度大小都相同的A、B、C三个小球,在同一水平面上,A球竖直上抛,B球以倾斜角θ斜向上抛,空气阻力不计,C球沿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滑,它们上升的最大高度分别为hA、hB、hC,则( )

A. hA=hB=hC B. hA=hC>hB
C. hA=hB>hC D. hA=hB<hC

A. hA=hB=hC B. hA=hC>hB
C. hA=hB>hC D. hA=hB<hC
2.多选题- (共3题)
5.
在一平直公路上,甲、乙两车由相同起点朝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 )


A.两车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1 |
B.乙出发时,甲车在其前方50 m处 |
C.乙追上甲的时刻为25 s末 |
D.乙追上甲后两车间距离开始逐渐增大 |
6.
物体A、B、C均静止在同一水平面上,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A、mB、mC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A、μB、μC,现用平行于水平面的拉力F分别拉A、B、C,所得加速度
与拉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对应直线A、B、C中的A、B两直线平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B. 
C.
D. 


A.


C.


7.
假设将来人类登上了火星,考察完毕后,乘坐一艘宇宙飞船从火星返回地球时,经历了如图所示的变轨过程,则有关这艘飞船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船在轨道Ⅰ上运动时的机械能大于在轨道Ⅱ上运动时的机械能 |
B.飞船在轨道Ⅱ上运动时,经过P点时的速度大于经过Q点时的速度 |
C.飞船绕火星在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跟飞船返回地面的过程中绕地球以轨道Ⅰ同样的轨道半径运动的周期相同 |
D.飞船在轨道Ⅲ上运动到P点时的加速度等于飞船在轨道Ⅱ上运动到P点时的加速度 |
3.解答题- (共3题)
8.
某运动员做跳伞训练,他从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上由静止跳下,跳离直升机一段时间后打开降落伞减速下落,他打开降落伞后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a)所示。降落伞用8根对称的悬绳悬挂运动员,每根悬绳与中轴线的夹角为37°,如图(b)所示。已知运动员和降落伞的质量均为50 kg,不计运动员所受的阻力,打开降落伞后,降落伞所受的阻力f与下落速度v成正比,即f=kv。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sin 37°=0.6,cos 37°=0.8。求:

(1)打开降落伞前运动员下落的高度;
(2)阻力系数k和打开降落伞瞬间的加速度;
(3)降落伞的悬绳能够承受的拉力至少为多少。

(1)打开降落伞前运动员下落的高度;
(2)阻力系数k和打开降落伞瞬间的加速度;
(3)降落伞的悬绳能够承受的拉力至少为多少。
9.
如图所示,轨道ABC被竖直地固定在水平桌面上,A距离水平地面高H=0.75 m,C距离水平地面高h=0.45 m.一质量m=0.10 kg的小物块自A点从静止开始下滑,从C点以水平速度飞出后落在水平地面上的D点.现测得C、D两点的水平距离为l=0.60 m.不计空气阻力,取g=10 m/s2.求:

(1)小物块从C点飞出时速度的大小;
(2)小物块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1)小物块从C点飞出时速度的大小;
(2)小物块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10.
如图所示,质量为m=2 kg的物块A从高为h=0.2 m的光滑固定圆弧轨道顶端由静止释放,圆弧轨道底端的切线水平,物块A可从圆弧轨道的底端无能量损失地滑上一辆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车B,且物块A恰好没有滑离小车B.已知小车B的长度为l=0.75 m,质量M=6 kg,重力加速度为g=10 m/s2,求:

(1)物块A与小车B间的动摩擦因数;
(2)当物块A相对小车B静止时小车B运动的位移.

(1)物块A与小车B间的动摩擦因数;
(2)当物块A相对小车B静止时小车B运动的位移.
4.实验题- (共2题)
11.
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的加速度a同时跟合外力F和质量M两个因素有关。为研究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图所示,她想用砂桶的重力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F,为了减少这种做法而带来的实验误差,她先做了两方面的调整措施:
(1):用小木块将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垫高,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使砂桶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目的是使拉小车的力近似等于__________。
(3)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得到如图甲所示的图像,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
(4)出现如图乙所示图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小木块将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垫高,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使砂桶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目的是使拉小车的力近似等于__________。
(3)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得到如图甲所示的图像,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


(4)出现如图乙所示图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如图,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1)实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__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
A.小球开始释放高度h
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距离(射程)
(2)图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m1多次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量平抛射程.然后,把被碰小球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球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相碰,并多次重复.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__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m1、m2
B.测量小球m1开始释放高度h
C.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3)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其表达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用(2)中测量的量表示);若碰撞是弹性碰撞,那么还应满足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用(2)中测量的量表示).

(1)实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__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
A.小球开始释放高度h
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距离(射程)
(2)图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m1多次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量平抛射程.然后,把被碰小球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球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相碰,并多次重复.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__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m1、m2
B.测量小球m1开始释放高度h
C.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A.分别找到m1、m2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N |
B.测量平抛射程OM、ON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4道)
多选题:(3道)
解答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