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物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18407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6/8

1.单选题(共5题)

1.
如图所示,从斜面底端O点正上方的P、Q两点分别将两个小球以初速度vP、vQ水平左抛出,两个小球都垂直击中斜面。已知OP=PQ、忽略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vP=vQB.4 vP=vQ
C.2vP=vQD.vP=vQ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开普勒第三定律R3/T2=K,K为常数,此常数的大小只与中心天体有关
B.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一段运动时间内速度变化的方向都是相同的
C.匀速圆周运动是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
D.只要两个分运动是直线运动,合运动一定也是直线运动
3.
如图所示,为某变速自行车的牙盘(大齿轮)、飞轮(小齿轮),已知牙盘上有44齿,飞轮上有11齿。则在骑行过程中牙盘与飞轮的转速比为()
A.4:1B.1:4C.1:2D.2:1
4.
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几个与水平面平行的力作用下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t=0的时刻,将其中的一个力从F增大到3F,其它力保持不变,则t=t1时刻,该力做功的功率为()
A.B.C.D.
5.
如图所示,粗糙斜面上的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小物块相连,弹簧处于自然长度时物块位于O点。现将物块拉到A点后由静止释放,物块运动到最低点B,图中B点未画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点一定在O点左下方
B.速度最大时,物块的位置可能在O点左下方
C.从A到B的过程中,弹簧弹力总是做正功
D.从A到B的过程中,小物块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2.多选题(共4题)

6.
如图a是研究小球在斜面上平抛运动的实验装置,每次将小球从弧型轨道同一位置静止释放,并逐渐改变斜面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夹角θ,获得不同的射程x,最后作出了如图中的b所示的x-tanθ图象,g=10m/s2。则:()
A.实验中发现θ超过60°后,小球将不会掉落在斜面上,则斜面的长度L=m
B.由图b可知,小球在斜面顶端水平抛出时的初速度v0=2m/s
C.由图象b分析可知直线的斜率k=
D.所给条件无法求出小球在斜面顶端平抛的初速度以及斜面的长度
7.
“嫦娥三号”卫星在距月球表面H处的环月轨道Ⅰ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运行的周期为T;随后嫦娥三号在该轨道上A点采取措施,降至近月点高度为h的椭圆轨道Ⅱ上,如图所示。若以R表示月球的半径,忽略月球自转及地球对卫星的影响。则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嫦娥三号”在环月轨道I上需加速才能降至椭圆轨道Ⅱ
B.月球的质量为
C.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
D.“嫦娥三号”在图中椭圆轨道Ⅱ上的周期为
8.
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块以某一速度从A点冲上倾角为30°的斜面,其运动的加速度为3g/4,小物块在斜面上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则在这一过程中(  )
A.重力势能增加了
B.机械能损失了
C.动能损失了mgh
D.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为
9.
如图所示,A、B两球质量相等,A球用不能伸长的轻绳系于O点,B球用轻弹簧系于O′点,O与O′点在同一水平面上,分别将A、B球拉到与悬点等高处,使绳和轻弹簧均处于水平,弹簧处于自然状态,将两球分别由静止开始释放,当两球达到各自悬点的正下方时,两球仍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则(  )
A.两球到达各自悬点的正下方时,两球动能相等
B.两球到达各自悬点的正下方时,A球动能较大
C.两球到达各自悬点的正下方时,B球动能较大
D.两球到达各自悬点的正下方时,A球受到向上的拉力较大

3.解答题(共4题)

10.
从离地面高H处自由落下一球,下落过程中球受到阻力是重力的k(k<1),而球在地面每次碰撞后能以大小相等的碰前速度向上跳起,求小球从释放到停止跳动为止所经过的总路程是多少?
11.
考试前为布置考场,张玉玺老师要求高491班某同学把一张质量m=10kg课桌由静止从教室前推到教室后边,课桌与地面滑动摩擦系数μ=0.8,该同学施加的水平推力最大为128N,(g取10m/s2),求该同学至少做多少功可以使课桌的位移为5m?
12.
某品牌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120KW,汽车的质量为2t,汽车在足够长斜坡上行驶时,阻力恒为车重力的0.1倍,已知斜坡倾角11.6°(g=10m/s2,sin11.6°≈0.20,cos11.6°≈0.98)。求:
(1)汽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大?
(2)若汽车仍从此斜坡由静止开始,保持以1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一过程能维持多长时间?
13.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AB与竖直面内的半圆形轨道在B点衔接,导轨半径为R,一个质量为m的静止物块在A处压缩弹簧,在弹力的作用下获某一向右速度,当它经过B点进入导轨瞬间对导轨的压力为其重力的7倍,之后向上运动恰能完成半圆周运动到达C点,求:
(1)弹簧对物块的弹力做的功;
(2)物块从B到C克服阻力做的功;
(3)物块离开C点后落回水平面时动能的大小。

4.实验题(共1题)

14.
在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某小组按照正确的操作选得纸带如图,其中O是起始点,A、B、C是打点计时器连续打下的3个点,用毫米刻度尺测量O到A、B、C各点的距离,并记录在图中。(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重锤质量为m=lkg,)

(1)图中的三个测量数据中不符合数字读数要求的是__________段的读数
A.OA段 B.OB段 C.OC段
(2)甲同学用重锤在OB段的运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他用AC段的平均速度作为B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B,则求得该过程中重锤的动能增加量ΔEk=__________J,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P=__________J.(计算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
(3)这样验证的系统误差总是使ΔEk __________ΔEP
A.“>” B. “<”   C. “=”;
(4)乙同学根据同一条纸带,同一组数据,也用重锤在OB段的运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将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一个点O记为第1个点,图中的B是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9个点。因此他用v=gt计算与B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B,求得动能的增加量ΔEk,这样验证的系统误差总是使∆Ek__________∆ EP
A.“>” B. “<”   C. “=”;
(5)上述两种处理方法中,你认为合理的是__________同学所采用的方法.
A.甲 B.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5道)

    多选题:(4道)

    解答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