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20题)
1.
为了测量蹦床运动员从蹦床上跃起的高度,探究小组设计了如下的方法:他们在蹦床的弹性网上安装压力传感器,利用传感器记录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对弹性网的压力,来推测运动员跃起的高度。右图为某段时间内蹦床运动员的压力—时间图象。运动员在空中仅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且可视为质点,则可估算出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跃起的最大高度为(g取10m/s2)


A.1.5m | B.1. 8m |
C.5.0m | D.7.2m |
2.
从地面以一定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小球从抛出点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为t1,从最高点下落到抛出点所用时间为t2。若空气阻力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则对于t1与t2大小的关系,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t1=t2 |
B.t1<t2 |
C.t1>t2 |
D.无法断定t1、t2哪个较大 |
3.
如图所示,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小车的上表面由光滑的斜面AB和粗糙的平面BC组成(它们在B处由极短的光滑圆弧平滑连接),小车右侧与竖直墙壁之间连接着一个力传感器,当传感器受压力时,其示数为正值;当传感器受拉力时,其示数为负值。一个小滑块(可视为质点)从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经B至C点的过程中,传感器记录到的力F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下面四图表示,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A.


C.


4.
如图所示,一根质量不计的轻弹簧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与一质量为m的托盘连接,托盘中有一个质量为M的砝码。当托盘静止时,弹簧的伸长量为L。现将托盘向下拉,弹簧又伸长了
(未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然后使托盘由静止释放,则刚释放托盘时,砝码对托盘的作用力等于



A.![]() |
B.![]() |
C.![]() |
D.![]() |
5.
1995年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在实验中观察到了顶夸克,测得它的静止质量m=3.1×10-25kg,寿命τ=0.4×10-24s,这是近二十几年粒子物理研究最重要的实验进展之一。正、反顶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势能可写为
,式中
是正、反顶夸克之间的距离,αS是强相互作用耦合常数,
是与单位制有关的常数,在国际单位制中k=0.319×10-25J∙m,则在国际单位制中强相互作用耦合常数αS的单位是



A.N | B.V | C.J | D.无单位 |
7.
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有一倾角为θ的斜面体B处于静止状态,其斜面上放有与之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A。现对斜面体B施加向左的水平推力,使物体A和斜面体B一起向左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从零开始逐渐增加,直到A和B开始发生相对运动,关于这个运动过程中A所受斜面的支持力N,以及摩擦力f的大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增大,f持续增大 |
B.N不变,f不变 |
C.N减小,f先增大后减小 |
D.N增大,f先减小后增大 |
8.
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由电动机带动并始终保持以速度v匀速运动.现将质量为m的某物块由静止释放在传送带上的左端,经过一段时间,物块保持与传送带相对静止。设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对于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对皮带所做的功为 - mv2 |
B.皮带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 mv2/2 |
C.动摩擦因数μ越大,物体与传送带之间产生的热量越多 |
D.由于运送物体电动机需要多做的功为mv2/2 |
9.
如图所示为杂技“顶竿”表演。一人站在地上,肩上扛一根质量为M的竹竿,竿上有一质量为m的人(可看成质点)。当此人沿着竖直竿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加速下滑时,则竹竿对地上的人的压力大小为


A.(M+m)g-ma | B.(M+m)g+ma |
C.(M+m)g | D.(M-m)g |
10.
如图所示,直线AB和CD是彼此平行且笔直的河岸,若河水不流动,小船船头垂直河岸由A点匀速驶向对岸,小船的运动轨迹为直线P。若河水以稳定的速度沿平行河岸方向流动,且整个河流中水的流速处处相等,现仍保持小船船头垂直河岸由A点匀加速驶向对岸,则小船实际运动的轨迹可能是图中的()

A. 直线P B. 曲线Q
C. 直线R D. 曲线 S

A. 直线P B. 曲线Q
C. 直线R D. 曲线 S
11.
如图所示,我某集团军在一次空地联合军事演习中,离地面H高处的飞机以水平对地速度v1发射一颗炸弹轰炸地面目标P,反应灵敏的地面拦截系统同时以初速度v2竖直向上发射一颗炮弹拦截(炮弹运动过程看作竖直上抛),设此时拦截系统与飞机的水平距离为x,若拦截成功,不计空气阻力,则v1、v2的关系应满足()


A.![]() | B.![]() |
C.![]() | D.v1=v2 |
12.
如图所示,一航天器围绕地球沿椭圆形轨道运动,地球的球心位于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A、B两点分别是航天器运行轨道上的近地点和远地点。若航天器所受阻力可以忽略不计,则该航天器


A.运动到A点时其速度一定等于第一宇宙速度 |
B.由近地点A运动到远地点B的过程中动能减小 |
C.由近地点A运动到远地点B的过程中万有引力做正功 |
D.在近地点A的加速度小于它在远地点B的加速度 |
13.
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假设地球是一半径为R,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一矿井深度为d。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求矿井底部和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李明同学的思考过程如下: 由等式GM=gR2(G为引力常量,M为地球质量,R为地球半径,g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变形后得到
,则矿井底部的重力加速度g′与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大小之比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李明的答案是正确的 |
B.李明的答案是错误的,因为等式GM=gR2不成立 |
C.李明的答案是错误的,因为本题不能用等式GM=gR2求解 |
D.李明的答案是错误的,本题虽然能用等式GM=gR2求解,但他分析问题时出现错误 |
14.
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29分,经历近43小时飞行和五次变轨的“神舟八号”飞船飞抵距地面343公里的近似为圆的轨道,与在此轨道上等待已久的“天宫一号”成功对接;11月16 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分离,于11月1 7日1 9时许返回地面。下列有关“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说法正确的是
A.对接前“天宫一号”的运行速率约为11.2 km/s |
B.若还知道“天宫一号’’运动的周期,再利用万有引力常量,就可算出地球的质量 |
C.在对接前,应让“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在同一轨道上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然后让“神舟八号”加速,追上“天宫一号”并与之对接 |
D.“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分离后返回地面,则应先减速 |
15.
质量为m的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某时刻速度为
,从该时刻起汽车开始加速,经过时间t前进的距离为s,此时速度达到最大值
,设在加速过程中发动机的功率恒为P,汽车所受阻力恒为Fμ,则这段时间内牵引力所做的功错误的表达式为


A.Pt | B.![]() | C.![]() | D.![]() |
16.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恒力F作用在物体上一段时间(作用过程中物体未离开水平面),则在此过程中


A.力F对物体做的功大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
B.力F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
C.力F对物体的冲量大小小于物体动量大小的变化 |
D.力F对物体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 |
17.
在一次军事演习中, 某高炮部队竖直向上发射一枚炮弹.在炮弹由静止运动到炮口的过程中,重力做功W1,炮膛及空气阻力做功为W2,高压燃气做功W3。则在炮弹飞出炮口时(取开始击发时炮弹的重力势能为零)
A.炮弹的重力势能为![]() | B.炮弹的动能为W3-W2-W1 |
C.炮弹的动能为W3+W2+W1 | D.炮弹的总机械能为W3 |
19.
质量为m的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由于空气阻力影响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为
g,在物体下落高度h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动能增加了![]() | B.物体的机械能减少了![]() |
C.物体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为![]() | D.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了![]() |
2.选择题- (共7题)
22.
根据材料和相关知识判断, 2007年长江三角洲进出口总额比珠江三角洲多( )
2007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关数据
地区 | 土地面积 (万km2) | 常住人 口(万) | 非农业人口 比重(%) | 国民生产 总值(亿元) | 进出口总 额(亿元) |
长江 三角洲 | 11 | 9 749 | 65 | 46 862 | 609 |
珠江 三角洲 | 2.5 | 4 492 | 77 | 25 416 | 452 |
3.多选题- (共3题)
28.
某同学站在电梯地板上,利用速度传感器和计算机研究一观光电梯升降过程中的情况,如图所示的v–t图象是计算机显示的观光电梯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情况(向上为正方向)。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5 s内,观光电梯在加速上升,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 |
B.5~10 s内,该同学对电梯地板的压力等于他所受的重力 |
C.10~20 s内,观光电梯在加速下降,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 |
D.20~25 s内,观光电梯在加速下降,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 |
29.
如图所示,跳水运动员最后踏板的过程可以简化为下述模型:运动员从高处落到处于自然状态的跳板(A位置)上,随跳板一同向下做变速运动到达最低点(B位置)。对于运动员从开始与跳板接触到运动至最低点的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员到达最低点时,其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
B.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的动能一直在减小 |
C.在这个过程中,跳板的弹性势能一直在增加 |
D.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所受重力对他做的功小于跳板的作用力对他做的功 |
30.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滑块以初速度v0从固定于地面的斜面底端A点开始冲上斜面,到达某一高度后又返回A点,斜面与滑块之间有摩擦.下列各项分别表示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v、加速度a、势能Ep和机械能E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4.解答题- (共2题)
31.
如图甲所示,某同学用轻绳通过定滑轮提升一重物,运用传感器(未在图中画出)测得此过程中不同时刻被提升重物的速度v与对轻绳的拉力F,并描绘出v-
图象。假设某次实验所得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其中线段AB与v轴平行,它反映了被提升重物在第一个时间段内v和
的关系;线段BC的延长线过原点,它反映了被提升重物在第二个时间段内v和
的关系;第三个时间段内拉力F和速度v均为C点所对应的大小保持不变,因此图象上没有反映。实验中还测得重物由静止开始经过t=1.4s,速度增加到vC=3.0m/s,此后物体做匀速运动。取重力加速度g=10m/s2,绳重及一切摩擦和阻力均可忽略不计。

(1)在提升重物的过程中,除了重物的质量和所受重力保持不变以外,在第一个时间段内和第二个时间段内还各有一些物理量的值保持不变。请分别指出第一个时间段内和第二个时间段内所有其他保持不变的物理量,并求出它们的大小;
(2)求被提升重物在第一个时间段内和第二个时间段内通过的总路程。




(1)在提升重物的过程中,除了重物的质量和所受重力保持不变以外,在第一个时间段内和第二个时间段内还各有一些物理量的值保持不变。请分别指出第一个时间段内和第二个时间段内所有其他保持不变的物理量,并求出它们的大小;
(2)求被提升重物在第一个时间段内和第二个时间段内通过的总路程。
32.
如图所示,有一质量为M=2kg的平板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现有质量均为m=1kg的小物块A和B(均可视为质点),由车上P处分别以初速度v1=2m/s向左和v2=4m/s向右运动,最终A、B两物块恰好停在小车两端没有脱离小车。已知两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0.1,取g=10m/s2。求:

(1)ABC最终一起运动时的共同速度Vt;
(2)小车的长度L;
(3)A在小车上滑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QA

(1)ABC最终一起运动时的共同速度Vt;
(2)小车的长度L;
(3)A在小车上滑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QA
5.实验题- (共2题)
33.
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做“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

(1)对于实验的操作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2)根据实验结果在坐标纸上描出了小球水平抛出后的运动轨迹。部分运动轨迹如图乙所示。图中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每小格的长度均为l,P1、P2和P3是轨迹图线上的3个点。若已测知抛出后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可求出小球从P1运动到P2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小球抛出后的水平速度为_______。

(1)对于实验的操作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应使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自由滚下 |
B.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
C.斜槽轨道末端可以不水平 |
D.记下槽口的位置,即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始点O |
34.
某同学经查阅资料得知:弹簧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为EP=
kx2,其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为验证这个结论,他找来一根劲度系数未知的轻质弹簧和已知质量为m的物块,事先测出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的值,又查出当地重力加速度g的值。
(1)在测量实验所用弹簧的劲度系数k时,若只能选用一个测量仪器,则可以选择_______。
(2)在测出弹簧的劲度系数k和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的值之后,按照图10所示的方式进行仪器组装:弹簧左端固定在墙上,物块紧靠弹簧右端放置在水平面上,且与弹簧不拴接。
在弹簧处于原长的情况下,标记物块左侧边缘(即弹簧右端)的位置O;然后用水平力推物块,将弹簧压缩,标记弹簧压缩最短时物块左侧边缘的位置A;然后突然撤去推力,弹簧将物块推出,物块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标记此时物块左侧边缘的位置B。测得OA之间的距离为x1,OB之间的距离为x2。

在分析实验数据时,若算出_________与_______的值近似相等,便可视为成功验证了弹簧的弹性势能表达式。(用测得的物理量和已知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1)在测量实验所用弹簧的劲度系数k时,若只能选用一个测量仪器,则可以选择_______。
(2)在测出弹簧的劲度系数k和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的值之后,按照图10所示的方式进行仪器组装:弹簧左端固定在墙上,物块紧靠弹簧右端放置在水平面上,且与弹簧不拴接。
在弹簧处于原长的情况下,标记物块左侧边缘(即弹簧右端)的位置O;然后用水平力推物块,将弹簧压缩,标记弹簧压缩最短时物块左侧边缘的位置A;然后突然撤去推力,弹簧将物块推出,物块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标记此时物块左侧边缘的位置B。测得OA之间的距离为x1,OB之间的距离为x2。

在分析实验数据时,若算出_________与_______的值近似相等,便可视为成功验证了弹簧的弹性势能表达式。(用测得的物理量和已知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7道)
多选题:(3道)
解答题:(2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