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广东省仲元中学高三9月考物理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18160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10/4

1.单选题(共4题)

1.
如图所示,在倾角为的粗糙斜面的顶端和底端各放置两个相同小木块A和B,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某时刻将小木块A自由释放,同一时刻让小木块B获得初速度v=6m/s沿斜面上升,已知两木块在斜面的中点位置相遇,则两小木块相遇所用的时间为(sin37°=0.6,g取10m/s2
A.0.6sB.1.2sC.1.8sD.2.4s
2.
如图所示,物体A、B用细绳连接后跨过滑轮(B离地足够高),A的质量是B的两倍.A静止在斜面上,B悬挂着。不计滑轮上的摩擦,现将斜面倾角由45°缓慢减小到15°,但物体仍保持静止,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滑轮受到绳子作用力将不变
B. 物体A对斜面的压力将减小
C. 绳子的张力及A受到的摩擦力都不变
D. 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先减小后增大
3.
如图所示,跳伞运动员打开伞后经过一段时间,将在空中保持匀速降落.已知运动员和他身上装备的总重力为G1,圆顶形降落伞伞面的重力为G2,有8条相同的拉线,一端与飞行员相邻(拉线重力不计),另一端均匀分布在伞面边缘上(图中没有把拉线都画出来),每根拉线和竖直方向都成30°角.那么每根拉线上的张力大小为
A.B.
C.D.
4.
伽利略用两个对接的斜面,一个斜面固定,让小球从固定斜面上滚下,又滚上另一个倾角可以改变的斜面,斜面倾角逐渐改变至零,如图所示。伽利略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说明
A.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运动到与释放时相同的高度
B.如果没有摩擦,物体运动时机械能守恒
C.如果物体不受到力,就不会运动
D.维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并不需要力

2.多选题(共4题)

5.
如图甲所示,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物块A在水平向右的外力F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0—1s内,外力F不变
B.在4s末,物块恰回到出发点
C.在3—4s内,外力F不断减小
D.在第4s内,物块的平均速度大于0.5v0
6.
如图所示,A、B的质量分别为mA=1kg,mB=2kg,互不粘连地叠放在轻质弹簧上静止(弹簧下端固定于地面上,劲度系数k=100N/m),对A施加一竖直向下、大小为F=60N的力,将弹簧再压缩一段距离(弹性限度内)而处于静止状态。然后突然撤去F,设两物体运动过程中A、B间相互作用力大小为FN,则A、B在向上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重力加速度为g=10m/s2
A.刚撤去外力F时,FN=30N
B.当 A物体向上的位移为0.3m时,FN=20N
C.当两物体速度最大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且FN=10N
D.当A、B两物体将分离时刻,A物体的位移大小为0.6m
7.
如图所示,质量为1 kg的环套在倾斜固定的杆上,受到竖直向上的20 N的拉力F1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已知杆与环间的动摩擦因数μ=,杆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30°,取g=10 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环对杆的弹力垂直于杆向下,大小为
B.环对杆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上,大小为2.5N
C.环的加速度大小为2.5 m/s2
D.杆对环的作用力大小为10N
8.
带滑轮的平板C放在水平桌面上,小车A通过绕过滑轮的轻绳与物体B相连,如图所示。A、C间及绳与滑轮间摩擦力不计,C与桌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最大静摩擦力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A、C质量均为m,小车A运动时平板C保持静止,物体B的质量M可改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M=m时,A受到的合外力大小为mg
B.当M=m时,C对桌面的压力大小为2mg
C.若取μ=0.1,则当M=m时,C不可能静止
D.在M改变时,保持C静止必须满足

3.填空题(共1题)

9.
如图所示是用光电门传感器测定小车瞬时速度的情景,轨道上a、c间距离恰等于小车长度,b是a、c中点。某同学采用不同的挡光片做了三次实验,并对测量精确度加以比较。挡光片安装在小车中点处,光电门安装在c点,它测量的是小车前端P抵达 (选填“a”“ b”或“c”)点时的瞬时速度;若每次小车从相同位置释放,记录数据如表格所示,那么测得瞬时速度较精确的是次序第 次 (选填“1”或“2”或“3”),速度值为 m/s。

4.解答题(共2题)

10.
一物块在粗糙水平面上,受到的水平拉力F随时间t变化如图(a)所示,速度v随时间t变化如图(b)所示(g=10m/s2)。

求:(1)1秒末物块所受摩擦力f的大小。
(2)2—4s内物体的加速度及物块质量m。
(3)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11.
如图所示,三个相同的木块A、B、C质量均为m,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B、C之间有一轻质弹簧,弹簧的左端与木块B固连(右端与C不固连),弹簧处于原长状态,现使A以初速度2沿B、C的连线方向朝B运动,若A与B相碰后立即粘在一起(以后也不分开),求:

(1)以后运动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2)以后运动过程中C能获得的最大速度。

5.实验题(共1题)

12.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

(1)下面列出了一些实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垫块、小车和砝码、砂和砂桶。除以上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多选)
A.天平(附砝码)   B.秒表   C.刻度尺(最小刻度为mm)   D.低压交流电源
(2)实验中,需要平衡小车和纸带运动过程中所受的阻力,正确的做法是____。
A.小车放在木板上,把木板一端垫高,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使小车在不受绳的拉力时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车放在木板上,挂上砂桶,把木板一端垫高,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使小车在砂桶的作用下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C.小车放在木板上,后面固定一条纸带,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把木板一端垫高,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使小车在不受绳的拉力时能拖动纸带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3)实验中,为了保证砂和砂桶所受的重力近似等于使小车做匀加速运动的拉力,砂和砂桶的总质量m与小车和车上砝码的总质量M之间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这样,在改变小车上砝码的质量时,只要砂和砂桶质量不变,就可以认为小车所受拉力几乎不变。
(4)如图为某次实验纸带,在相邻两计数点间都有四个打点未画出,用刻度尺测得:S1=0.55 cm,S2=0.94 cm,S3=1.35 cm,S4=1.76 cm,S5=2.15 cm,S6=2.54 cm。

①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___ s;
②计数点“6”和“7”的位移S7比较接近于____________(填“A、B、C、D”序号)
A.2.76 cm B.2.85 cm C.2.96 cm D.3.03 cm
③打下“3”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v3=_____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_____ m/s2。(计算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5)某小组在研究“外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保持砂和砂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分别记录小车加速度a与其质量M的数据。在分析处理数据时,该组同学产生分歧:甲同学认为根据实验数据可以作出小车加速度a与其质量M的图像,如图(甲),然后由图像直接得出aM成反比。乙同学认为应该继续验证a与其质量倒数1/M是否成正比,并作出小车加速度a与其质量倒数1/M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你认为_______同学(选填“甲”或“乙”)的方案更合理。

(6)另一小组在研究“小车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用改变砂的质量的办法来改变对小车的作用力F,然后根据测得的数据作出aF图像,如图所示。发现图像既不过原点,末端又发生了弯曲,可能原因是________。
A.平衡摩擦力时,木板的倾斜角度过大,且砂和砂桶的质量较大
B.平衡摩擦力时,木板的倾斜角度过小,且砂和砂桶的质量较大
C.没有平衡摩擦力,且小车质量较大
D.平衡摩擦力时,木板的倾斜角度过小,且小车质量较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4道)

    多选题:(4道)

    填空题:(1道)

    解答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