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9题)
1.
A、B两球沿同一直线运动并发生正碰,如图所示为两球碰撞前后的位移—时间(x-t)图像,图中a、b分别为A、B两球碰撞前的图线,c为碰撞后两球共同运动的图线.若A球的质量
,则由图可知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B两球碰撞前的总动量为3 kg·m/s
B. 碰撞过程A对B的冲量为-4 N·s
C. 碰撞前后A的动量变化为4kg·m/s
D. 碰撞过程A、B两球组成的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10 J


A. A、B两球碰撞前的总动量为3 kg·m/s
B. 碰撞过程A对B的冲量为-4 N·s
C. 碰撞前后A的动量变化为4kg·m/s
D. 碰撞过程A、B两球组成的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10 J
2.
质量为m的物块,沿着半径为R的半球形金属壳内壁滑下,半球形金属壳竖直放置,开口向上,滑到最低点时速度大小为v,若物体与球壳之间的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在最低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受到向心力为![]() | B.受到的摩擦力为![]() |
C.受到的摩擦力为![]() | D.受到的合力方向斜向左上方 |
3.
伽利略为了研究自由落体的规律,将落体实验转化为著名的“斜面实验”,对于这个研究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斜面实验“冲淡”了重力的作用,便于运动时间的测量
②斜面实验放大了重力的作用,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路程
③通过对斜面实验的观察与计算,直接得到落体运动的规律
④根据斜面实验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得到落体的运动规律

①斜面实验“冲淡”了重力的作用,便于运动时间的测量
②斜面实验放大了重力的作用,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路程
③通过对斜面实验的观察与计算,直接得到落体运动的规律
④根据斜面实验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得到落体的运动规律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④ | D.①③ |
4.
2013年6月,我国宇航员在天宫一号空间站中进行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展示了许多在地面上无法实现的实验现象.假如要在空间站再次进行授课活动,下列我们曾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若移到空间站也能够实现操作的有( )
A.利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
B.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 |
C.利用自由落体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
D.测定单摆做简谐运动的周期 |
5.
类比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对于直线运动,教科书中讲解了由
图像求位移,由
(力-位移)图像求做功的方法.请你借鉴此方法分析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由![]() |
B.由![]() |
C.由![]() |
D.由![]() |
6.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嫦娥三号”的部分飞行轨道示意图如图所示.假设“嫦娥三号”在圆轨道和椭圆轨道上运动时,只受到月球的万有引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嫦娥三号”沿椭圆轨道从P点运动到Q点的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 |
B.“嫦娥三号”沿椭圆轨道从P点运动到Q点的过程中,月球的引力对其做负功 |
C.若已知“嫦娥三号”在圆轨道上运行的半径、周期和引力常量,则可计算出月球的密度 |
D.“嫦娥三号”在椭圆轨道经过P点时和在圆形轨道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相等 |
7.
一质点做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线如图所示.关于此质点的振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做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 |
B.在![]() ![]() |
C.在![]() |
D.在![]() |
8.
如图所示,在真空中有两个固定的等量异种点电荷+Q和-Q。直线MN是两点电荷连线的中垂线,O是两点电荷连线与直线MN的交点。a、b是两点电荷连线上关于O的对称点,c、d是直线MN上的两个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点的场强大于b点的场强;将一检验电荷沿MN由c移动到d,所受电场力先增大后减小 |
B.a点的场强小于b点的场强;将一检验电荷沿MN由c移动到d,所受电场力先减小后增大 |
C.a点的场强等于b点的场强;将一检验电荷沿MN由c移动到d,所受电场力先增大后减小 |
D.a点的场强等于b点的场强;将一检验电荷沿MN由c移动到d,所受电场力先减小后增大 |
9.
图示为一个内、外半径分别为
和
的圆环状均匀带电平面,其单位面积带电量为
.取环面中心O为原点,以垂直于环面的轴线为
轴.设轴上任意点P到O点的的距离为
,P点电场强度的大小为E.下面给出E的四个表达式(式中k为静电力常量),其中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你可能不会求解此处的场强E,但是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对下列表达式的合理性做出判断.根据你的判断,E的合理表达式应为( )







A.![]() |
B.![]() |
C.![]() |
D.![]() |
2.选择题- (共1题)
3.多选题- (共5题)
11.
如图所示,A、B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2m和m,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现对A施加一水平拉力F,则( )

A. 当F<2μmg时,A、B都相对地面静止
B. 当F=
时,A的加速度为
C. 当F>3μmg时,A相对B滑动
D. 无论F为何值,B的加速度不会超过


A. 当F<2μmg时,A、B都相对地面静止
B. 当F=


C. 当F>3μmg时,A相对B滑动
D. 无论F为何值,B的加速度不会超过

12.
如图所示,在水平光滑地面上有A、B两个木块,A、B之间用一轻弹簧连接。A靠在墙壁上,用力F向左推B使两木块之间弹簧压缩并处于静止状态。若突然撤去力F,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木块A离开墙壁前,A、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
B. 木块A离开墙壁前,A、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动量不守恒,但机械能守恒
C. 木块A离开墙壁后,A、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
D. 木块A离开墙壁后,A、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动量不守恒,但机械能守恒

A. 木块A离开墙壁前,A、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
B. 木块A离开墙壁前,A、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动量不守恒,但机械能守恒
C. 木块A离开墙壁后,A、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
D. 木块A离开墙壁后,A、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动量不守恒,但机械能守恒
13.
如(a)图表示物体A从光滑平台上,以初速度
滑到上表面粗糙的水平小车上,车与水平面问的动摩擦因数不计,(b)图为物体A与小车的
图像(图中所标字母为已知),由此不能求出的物理量是(重力加速度为g)( )




A.小车上表面最小的长度 |
B.物体A与小车B的质量之比 |
C.A与小车B上表面的动摩擦因数 |
D.小车B获得的动能 |
14.
如图所示为一列沿
轴负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实线为
时刻的波形图,虚线为
时的波形图,波的周期
,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波的周期为0.8s |
B.在![]() |
C.![]() ![]() |
D.在![]() |
15.
下图是示波管的工作原理图:电子经电场加速后垂直于偏转电场方向射入偏转电场,若加速电压为
,偏转电压为
,偏转电场的极板长度与极板间的距离分别为L和d,y为电子离开偏转电场时发生的偏转距离.取“单位偏转电压引起的偏转距离”来描述示波管的灵敏度,即
(该比值越大则灵敏度越高),则下列哪种方法可以提高示波管的灵敏度( )





A.减小![]() | B.增大![]() | C.增大L | D.减小d |
4.解答题- (共5题)
16.
如图甲是2012年我国运动员在伦敦奥运会上蹦床比赛中的一个情景。设这位蹦床运动员仅在竖直方向上运动,运动员的脚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对运动员的弹力F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通过传感器用计算机绘制出来,如图乙所示。取g= 10m/s2,根据F-t图象分析求解:

(1)运动员的质量;
(2)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
(3)在不计空气阻力情况下,运动员重心离开蹦床上升的最大高度。

(1)运动员的质量;
(2)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
(3)在不计空气阻力情况下,运动员重心离开蹦床上升的最大高度。
17.
如图所示,半径
的竖直半圆光滑轨道在B点与水平面平滑连接,一个质量
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静止在A点.一瞬时冲量使滑块以一定的初速度从A点开始运动,经B点进入圆轨道,沿圆轨道运动到最高点C,并从C点水平飞出,落在水平面上的D点.经测量,D、B间的距离
,A、B间的距离
,滑块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
,重力加速度
.求:

(1)滑块通过C点时的速度大小.
(2)滑块刚进入圆轨道时,在B点轨道对滑块的弹力.
(3)滑块在A点受到的瞬时冲量大小.







(1)滑块通过C点时的速度大小.
(2)滑块刚进入圆轨道时,在B点轨道对滑块的弹力.
(3)滑块在A点受到的瞬时冲量大小.
18.
物体在万有引力场中具有的势能叫做引力势能.若取两物体相距无穷远时的引力势能为零,一个质量为
的质点距质量为
的引力源中心为
时,其万有引力势能
(式中
为引力常数).如图所示,一颗质量为
的人造地球卫星在离地面高度为
的圆形轨道上环绕地球飞行,已知地球的质量为
,地球半径为
.求

(1)该卫星在距地面高度为
的圆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卫星的周期为多少?
(2)该卫星在距地面高度为
的圆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卫星的动能为多少?
(3)假定该卫星要想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卫星发动机至少要做多少功?










(1)该卫星在距地面高度为

(2)该卫星在距地面高度为

(3)假定该卫星要想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卫星发动机至少要做多少功?
19.
如图所示,两块相同平板
、
置于光滑水平面上,质量均为m.
的右端固定一轻质弹簧,左端A与弹簧的自由端B相距L.物体P置于
的最右端,质量为
且可以看作质点.
与P以共同速度
向右运动,与静止的
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后
与
粘连在一起,P压缩弹簧后被弹回并停在A点(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P与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求
(1)
、
刚碰完时的共同速度
和P的最终速度
;
(2)此过程中弹簧最大压缩量
和相应的弹性势能
.












(1)




(2)此过程中弹簧最大压缩量



20.
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物体B、C分别与轻质弹簧的两端相栓接,将它们放在倾角为
的光滑斜面上,静止时弹簧的形变量为
.斜面底端有固定挡板D,物体C靠在挡板D上.将质量也为m的物体A从斜面上的某点由静止释放,A与B相碰.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不计空气阻力.求:
(1)弹簧的劲度系数
;
(2)若A与B相碰后粘连在一起开始做简谐运动,当A与B第一次运动到最高点时,C对挡板D的压力恰好为零,求C对挡板D压力的最大值.
(3)若将A从另一位置由静止释放,A与B相碰后不粘连,但仍立即一起运动,且当B第一次运动到最高点时,C对挡板D的压力也恰好为零.已知A与B相碰后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时B的速度大小为
,求相碰后A第一次运动达到的最高点与开始静止释放点之间的距离.



(1)弹簧的劲度系数

(2)若A与B相碰后粘连在一起开始做简谐运动,当A与B第一次运动到最高点时,C对挡板D的压力恰好为零,求C对挡板D压力的最大值.
(3)若将A从另一位置由静止释放,A与B相碰后不粘连,但仍立即一起运动,且当B第一次运动到最高点时,C对挡板D的压力也恰好为零.已知A与B相碰后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时B的速度大小为


5.实验题- (共2题)
21.
物体沿平直轨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物体拖动的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迹,以此记录物的运动情况.其中一部分纸带上的点迹情况如图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
,测得
点到
点,以及
点到
点的距离分别为
,
,则在打下点迹
时,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
;物体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
.











22.
(1)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甲用毫米刻度尺测得摆线长
;用游标卡尺测得摆球的直径如图所示,则摆球直径
____________
.


用秒表测得单摆完成
次全振动的时间如图所示,则秒表的示数
____________
;若用给出的各物理量符号(L0、
、
、
)表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则计算
的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
(2)实验中同学甲发现测得的
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3)为了提高实验精度,某同学乙在实验中通过改变几次摆长
,并测出相应的周期
,从而得到一组对应的
与
的数据,再以
为横坐标、
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将所得数据进行连线,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请将表中第三次测量数据标在右图中,并在右图中作出
随
变化的关系图象__________.

②根据图象,可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____________(保留
位有效数字).





用秒表测得单摆完成









(2)实验中同学甲发现测得的

A.测摆线长时摆线拉得过紧 |
B.摆线上端未牢固地系于悬点,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长度增加了 |
C.开始计时时,秒表过迟按下 |
D.实验中误将![]() ![]() |






次数 | ![]() | ![]() | ![]() | ![]() | ![]() |
摆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振动周期![]() | ![]() | ![]() | ![]() | ![]() | ![]() |
振动周期的平方![]() | ![]() | ![]() | ![]() | ![]() | ![]() |
请将表中第三次测量数据标在右图中,并在右图中作出



②根据图象,可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____________(保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9道)
选择题:(1道)
多选题:(5道)
解答题:(5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