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21题)
1.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七条规定:高速公路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20km/h.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限速值约为12 m/s |
B.限速值是指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
C.汽车限速是因为汽车速度越大,惯性越大,难以刹车 |
D.汽车限速是因为汽车速度越大,刹车距离越大,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
2.
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下面的哪位科学家首先采用了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发展了人类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 )
A.亚里士多得德 | B.牛顿 | C.伽利略 | D.爱因斯坦 |
5.
如图所示的是甲、乙两运动物体相对同一原点的位移一时间图象.下面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 B.甲、乙运动的出发点相距![]() |
C.乙运动的速率大于甲运动的速率 | D.乙比甲早出发t1的时间 |
6.
用手握瓶子,瓶子静止在手中,如图所示,瓶始终处于竖直方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手对瓶子的压力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 B.手对瓶子的摩擦力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
C.手握得越紧,手对瓶子的摩擦力越大 | D.手对瓶子的摩擦力必须大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
7.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地球上只有静止的物体才会受到重力 |
B.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
C.只有静止的物体才会受到静摩擦力 |
D.只有运动的物体才会受到滑动摩擦力 |
9.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里作用效果是指( )
A.弹簧测力计的弹簧被拉长 | B.固定橡皮条的图钉受拉力产生形变 |
C.细绳套受拉力产生形变 | D.使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上伸长到某一长度 |
15.
下列关于重力势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大于零 |
B.在地面上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等于零 |
C.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有关 |
D.物体的重力势能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有关 |
16.
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的原因是产生电荷 |
B.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产生电荷,感应起电因是电荷的转移 |
C.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原因都是电荷的转移 |
D.摩擦起电现象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出电荷 |
18.
如图是电场中某区域的电场线图,电场中的三个点A、B、C的电场强度分别为EA、EB、EC,,则关于EA、EB、EC大小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EA>EB>EC B. EB>EC>EA C. EC>EA>EB D. EB>EA>EC

A. EA>EB>EC B. EB>EC>EA C. EC>EA>EB D. EB>EA>EC
21.
18世纪的物理学家发现,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存在相互的作用.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两个点电荷的电荷量有关,跟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发现这个规律的科学家是( )
A. 牛顿 B. 伽利略 C. 库仑 D. 法拉第
A. 牛顿 B. 伽利略 C. 库仑 D. 法拉第
2.选择题- (共1题)
3.解答题- (共1题)
23.
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块,质量为20kg,现在用一个大小为60N的水平推力使物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物块移动9.0m时,速度达到6.0m/s。求:
(1)物块加速度的大小?
(2)物块和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重力加速度为9.8m/s2)
(1)物块加速度的大小?
(2)物块和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重力加速度为9.8m/s2)
4.实验题- (共5题)
24.
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纸带要穿过限位孔,放置在复写纸的下面 |
B.可以用干电池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
C.每打完一条纸带要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线圈因过热而损坏 |
D.实验时应当先放开小车,让其运动起来,再接通电源 |
26.
关于“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同时改变小车的质量m及受到的拉力F的研究,能归纳出加速度、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
B.通过保持小车质量不变,只改变小车的拉力的研究,就可以归纳出加速度、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
C.通过保持小车受力不变,只改变小车质量的研究,就可以得出加速度、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
D.先保持小车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小车受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最后归纳出加速度、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解答题:(1道)
实验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9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