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南宁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17682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0/7/7

1.选择题(共6题)

1.在ΔABC中,条件甲:A<B,条件乙:cosA> cosB,则甲是乙的
2.已知椭圆=1(ab>0)与双曲线=1有相同的焦点,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3.

能与花和尚形成工整对仗的一个短语是( )

4.

能与花和尚形成工整对仗的一个短语是( )

5.

能与花和尚形成工整对仗的一个短语是( )

6. 一个年级有12个班,每个班的同学从1至50排学号,为了交流学习经验,要求每班学号为14的同学留下进行交流,这里运用的是

2.单选题(共3题)

7.
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物体,由于受到空气阻力作用,物体落回抛出点的速率小于抛出时的速率。在这过程中(    )
A.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B.物体的机械能不守恒
C.物体上升时机械能减小,下降时机械能增大
D.物体上升时机械能增大,下降时机械能减小
8.
下列关于机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是传递能量和信息的一种方式
B.随着机械波的传播,介质中的各质点也将由近及远地迁移出去
C.在机械振动一事实上就产生机械波
D.在一个周期内介质中的振动质点通过的路程为一个波长[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列波在相遇的区域内,一定能发生干涉现象
B.波长比障碍物或孔的宽度小得多时,能发生明显的衍射
C.次声波和超声波都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D.两列频率下同的波相遇时,介质中振动加强的点在某时刻的位移可能为零

3.多选题(共3题)

10.
如右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而上,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小车的一端.受到水平恒力F作用后,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设小车与物体间的摩擦力为f,车长为L,车发生的位移为S,则物体从小车一端运动到另一端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具有的动能为(F-f)(S+L)
B.小车具有的动能为fS
C.物体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f(S+L)
D.这一过程中小车和物体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减少了fL
11.
在同一高度将质量相等的三个小球,以相同的速率分别竖直上抛、竖直下抛和平抛,不计空气阻力,当它们到达地面的瞬间
A.速度的增加量都相等
B.动量的增加量都相等
C.动能的增加量都相等
D.势能的增加量都相等
12.
一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关于在0.1s到0.2s这段时间内质点的运动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沿负方向运动,且速度不断减小
B.沿负方向的位移不断增大
C.沿正方向运动,且速度不断增大
D.沿正方向的加速度不断减小

4.解答题(共4题)

13.
如图所示,质量为的木块在倾角的长固定斜面上由静止开始下滑,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已知,取10,求:

(1)前2内重力做的功;
(2)2末重力的瞬时功率.
14.
(10分)跳台滑雪起源于挪威,1860年挪威德拉门地区的两位农民在奥斯陆举行的首届全国滑雪比赛上表演了跳台飞跃动作,后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项目并得到推广。如图为一跳台的示意图,运动员从雪道的最高点A由静止开始滑下,不借助其他器械,沿雪道滑到跳台B点后,沿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左上方飞出,最后落在斜坡上C点。已知A、B两点间高度差为4m,B、C点两间高度为13m,运动员从B点飞出时速度为8m\s,运动员连同滑雪装备总质量为60kg。不计空气阻力,g=10m/s2。求
(1)从最高点A滑到B点的过程中,运动员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2)运动员落到C点时的速度;
(3)离开B点后,在距C点多高时,运动员的重力势能等于动能。(以C点为零势能参考面)
15.
(12分)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滑块可沿竖直平行轨道上下运动(图中轨道未画出),在滑块正下方置一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弹簧上端固定一质量为m的顶板。现在让滑块从距离弹簧顶板h高处由静止落下,与顶板碰撞并粘连在一起,滑块、顶板与轨道间的摩擦均忽略不计,在整个过程中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求:
(1)滑块与顶板碰撞后的共同速度;
(2)滑块与顶板碰撞后继续下落过程中的最大速度。已知弹簧的弹性势能Ep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为
16.
(8分)质量为M的小船以速度v0行驶,船上有两个质量皆为m的小孩a和b,分别静止站在般头和船尾。现在小孩a沿水平方向以速率v(相对于静止水面)向前跃入水中,然后小孩b沿水平方向以同一速率v(相对于静止水面)向后跃入水中。求小孩b跃出后小船的速度。

5.实验题(共1题)

17.
某同学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

①测摆长时测量结果如图1所示(单摆的另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摆长为__  __cm;然后用秒表记录了单摆振动50次所用的时间如图2所示,秒表读数为__  ___s.
②他测得的g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
A.测摆线长时摆线拉得过紧
B.摆线上端未牢固地系于悬点,振动中出现了松动,使摆线长度增加了
C.开始计时时,秒表提前按下
D.实验中误将49次全振动数为50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单选题:(3道)

    多选题:(3道)

    解答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