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6题)
1.
如图所示,一辆汽车沿水平地面匀速行驶,通过跨过定滑轮的轻绳将一物体A竖直向上提起,在此过程中,物体A的运动情况是( )


A.加速上升,且加速度不断增大 |
B.加速上升,且加速度不断减小 |
C.减速上升,且加速度不断减小 |
D.匀速上升 |
3.
如图所示,可视为质点的小球,位于半径为
m半圆柱体左端点A的正上方某处,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抛出小球,其运动轨迹恰好能与半圆柱体相切于B点.过B点的半圆柱体半径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则初速度为(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 )



A.![]() | B.![]() | C.![]() | D.![]() |
4.
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人同步圆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点,轨道2、3相切于P点,如图所示,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 |
B.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大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 |
C.卫星在轨道1上运动一周的时间大于它在轨道2上运动一周的时间 |
D.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 |
5.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同步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中有27颗是中轨道卫星,中轨道卫星的高度约为21500Km,同步卫星的高度约为36000K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比中轨道卫星向心加速度大 |
B.同步卫星和中轨道卫星的线速度均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
C.中轨道卫星的周期比同步卫星周期小 |
D.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向心加速度比同步卫星向心加速度大 |
6.
2013年4月出现“火星合日”的天象,“火星合日”是指火星、太阳、地球三者之间形成一条直线时,从地球的方位观察,火星位于太阳的正后方,火星被太阳完全遮蔽的现象,如图所示;已知地球、火星绕太阳运行的方向相同,若把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视为圆,火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约等于地球公转周期的 2倍,由此可知( )


A.“火星合日”约每1年出现一次 |
B.“火星合日”约每4年出现一次 |
C.火星的公转半径约为地球公转半径的![]() |
D.火星的公转半径约为地球公转半径的8倍 |
2.选择题- (共2题)
3.多选题- (共3题)
9.
如图所示,两个可视为质点的、相同的木块A和B放在转盘上,两者用长为L的细绳连接,木块与转盘的最大静摩擦力均为各自重力的K倍,A放在距离转轴L处,整个装置能绕通过转盘中心的转轴O1O2转动,开始时,绳恰好伸直但无弹力,现让该装置从静止开始转动,使角速度缓慢增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当![]() |
B.当![]() |
C.ω在![]() |
D.ω在![]() |
10.
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若加速度不变,则一定做直线运动 |
B.当物体速度为零时,处于绝对静止状态 |
C.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量一定相同 |
D.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一定相同 |
4.解答题- (共3题)
12.
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固定一倾角θ=37°,表面光滑的斜面体,物体A以v1=6m/s的初速度沿斜面上滑,同时在物体A的正上方,有一物体B以某一初速度水平抛出。如果当A上滑到最高点时恰好被B物体击中。(A、B均可看作质点,sin37°=0.6,cos37°=0.8,g取10m/s2)求:

(1)物体A上滑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t;
(2)物体B抛出时的初速度v2;
(3)物体A、B间初始位置的高度差h。

(1)物体A上滑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t;
(2)物体B抛出时的初速度v2;
(3)物体A、B间初始位置的高度差h。
13.
如图所示,从A点以某一水平速度
抛出质量
的小物块
可视为质点
,当物块运动至B点时,恰好沿切线方向进入圆心角
的光滑圆弧轨道BC,经圆孤轨道后滑上与C点等高、静止在粗糙水平面的长木板上,圆弧轨道C端切线水平
已知长木板的质量
,A、B两点距C点的高度分别为
、
,圆弧轨道半径
,物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
,
,求:
小物块在B点时的速度大小;
小物块滑动至C点时,对圆弧轨道C点的压力;
长木板至少为多长,才能保证小物块不滑出长木板?
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14.
如图所示,倾角θ=37°的斜面与光滑圆弧
相切于B点,整个装置固定在竖直平面内.有一质量m=2.0kg可视为质点的物体,从斜面上的A处静止下滑,AB长L=3.0m,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不计空气阻力,取重力加速度g=10m/s2、sin37°=0.6、cos37°=0.8.求:

(1)物体第一次从A点到B点过程克服摩擦力做功;
(2)物体第一次回到斜面的最高位置距A点距离;
(3)物体在斜面运动的总路程.


(1)物体第一次从A点到B点过程克服摩擦力做功;
(2)物体第一次回到斜面的最高位置距A点距离;
(3)物体在斜面运动的总路程.
5.实验题- (共2题)
15.
如图所示的曲线是一同学做“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时画出的小球做平抛运动的部分轨迹,他在运动轨迹上任取水平位移相等的A、B、C三点,测得△s=0.2m,又测得竖直高度分别为h1=0.1m,h2=0.2m,根据以上数据,可求出小球抛出时的初速度为______m/s.

16.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做功和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所用小车的质量m=0.25kg,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2)正确平衡好摩擦力进行实验时,在橡皮筋弹力作用下,合力对小车所做的功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橡皮筋弹力对小车所做的功;若第一、三次分别用一条、三条并在一起的相同橡皮筋做实验,且每次橡皮筋的伸长量相同,则第三次实验中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的______倍。
(3)下图是该同学在正确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相邻的两个读数点间还有一个点没有画出来,A、B、C、D、E、F各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1.87cm、4.79cm、8.91cm、16.92cm、25.83cm、34.74cm,则由纸带可知本次实验中小车获得的末动能______J。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平衡摩擦力时,应把橡皮筋挂在小车上,使小车能在木板上匀速滑动 |
B.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
C.实验中在每次增加橡皮筋的条数时应使连入铁钉间的橡皮筋形变程度相同,并使小车每次都从同一位置释放 |
D.在通过纸带求速度时,只要在纸带上选出一段清晰的点迹求出平均速度即可 |
(3)下图是该同学在正确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相邻的两个读数点间还有一个点没有画出来,A、B、C、D、E、F各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1.87cm、4.79cm、8.91cm、16.92cm、25.83cm、34.74cm,则由纸带可知本次实验中小车获得的末动能______J。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6道)
选择题:(2道)
多选题:(3道)
解答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