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6题)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一运动,选择任何参照物观察的结果都是相同的 |
B.物体的位移不断增大,表示物体必受力的作用 |
C.物体的速度不断增大,表示物体必受力的作用 |
D.以加速运动的物体为参考系,牛顿第一定律才成立 |
3.
对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作用力产生后,再产生反作用力;当作用力消失后,反作用力才慢慢消失 |
B.弹力和摩擦力都有反作用力,而重力无反作用力 |
C.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力是弹力,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反作用力可以是摩擦力 |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平衡 |
4.
下面四个公式中an表示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v表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ω表示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T表示周期,r表示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则下面四个式子中正确的是( )
①an=
②an=ω2r ③an=ωv ④an=
T2
①an=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5.
如图所示,为一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锥摆,关于摆球A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摆球A受重力、拉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
B.摆球A受拉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
C.摆球A受拉力和重力的作用 |
D.摆球A受力的合力就是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
2.选择题- (共7题)
11.
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人多次强调“老虎、苍蝇一起打”。至今已有11名省部级高官落马,新一届政府反腐力度系30年来最大。10月25日,原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犯罪一案由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一审无期徒刑判决。
12.
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人多次强调“老虎、苍蝇一起打”。至今已有11名省部级高官落马,新一届政府反腐力度系30年来最大。10月25日,原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犯罪一案由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一审无期徒刑判决。
13.
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人多次强调“老虎、苍蝇一起打”。至今已有11名省部级高官落马,新一届政府反腐力度系30年来最大。10月25日,原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犯罪一案由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一审无期徒刑判决。
3.多选题- (共3题)
14.
一有固定斜面的小车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球通过细绳与车顶相连.小球某时刻正处于如图所示状态.设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为N,细绳对小球的拉力为T,关于此时刻小球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 ( )


A.若小车向左运动,N可能为零 | B.若小车向左运动,T可能为零 |
C.若小车向右运动,N不可能为 | D.若小车向右运动,T不可能为零 |
15.
如图,在水平转台上放一个质量M=2 kg的木块,它与转台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6.0 N,绳的一端系挂木块,通过转台的中心孔O(孔光滑),另一端悬挂一个质量m=1.0 kg的物体,当转台以角速度ω=5 rad/s匀速转动时,木块相对转台静止,则木块到O点的距离可以是(g取10 m/s2,M、m可看成质点)( )


A.0.04 m |
B.0.08 m |
C.0.16 m |
D.0.32 m |
16.
一个人用手把一个质量为m=1kg的物体由静止向上提起1m,这时物体的速度为2m/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手对物体所做的功为12J | B.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2J |
C.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12J | D.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为10J |
4.解答题- (共4题)
17.
滑板运动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运动,如图所示,某滑板运动员恰好从B点进入半径为2.0 m的1/4圆弧轨道,该圆弧轨道在C点与水平光滑轨道相接,运动员滑到C点时的速度大小为10 m/s.求他到达C点前、后瞬间的加速度(不计各种阻力).

18.
如图所示,质量M=2 kg的滑块套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质量m=1 kg的小球通过长L=0.5 m的轻质细杆与滑块上的光滑轴O连接,小球和轻杆可在竖直平面内绕O轴自由转动,开始轻杆处于水平状态.现给小球一个竖直向上的初速度v0=4 m/s,g取10 m/s2.若锁定滑块,试求小球通过最高点P时对轻杆的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19.
如图为某种鱼饵自动投放器中的投饵管装置示意图,其下半部AB是一长为2R的竖直细管,上半部BC是半径为R的四分之一圆弧弯管,管口沿水平方向,AB管内有一原长为R、下端固定的轻质弹簧。投饵时,每次总将弹簧长度压缩到0.5R后锁定,在弹簧上段放置一粒鱼饵,解除锁定,弹簧可将鱼饵弹射出去。设质量为m的鱼饵到达管口C时,对管壁的作用力恰好为零。不计鱼饵在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损失,且锁定和解除锁定时,均不改变弹簧的弹性势能。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求:
(1)质量为m的鱼饵到达管口C时的速度大小v1;
(2)弹簧压缩到0.5R时的弹性势能Ep;
(3)已知地面欲睡面相距1.5R,若使该投饵管绕AB管的中轴线OO-。在
角的范围内来回缓慢转动,每次弹射时只放置一粒鱼饵,鱼饵的质量在
到m之间变化,且均能落到水面。持续投放足够长时间后,鱼饵能够落到水面的最大面积S是多少?
(1)质量为m的鱼饵到达管口C时的速度大小v1;
(2)弹簧压缩到0.5R时的弹性势能Ep;
(3)已知地面欲睡面相距1.5R,若使该投饵管绕AB管的中轴线OO-。在



20.
广州塔位于广州市中心,塔高约450 m,天线桅杆约160 m,整体高约610 m.站在400 m高处、质量为60 kg的游客,在下列情况中,重力势能是多少?(g取10 m/s2)

(1)以地面为参考系;
(2)以塔顶为参考系;
(3)以桅杆顶为参考系.

(1)以地面为参考系;
(2)以塔顶为参考系;
(3)以桅杆顶为参考系.
5.实验题- (共2题)
21.
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用铁架台将两块固定有定滑轮的木板架起,木板的右端固定了两个打点计时器,将两个质量相等的小车A、B放置在木板右端,用细线绕过滑轮组后与两小车相连。两条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后分别与小车连接在一起。将两个打点计时器接在同一个电源上,确保可将它们同时打开或关闭。实验时,甲同学将两小车按住,乙同学先在动滑轮下方挂上一个钩码,再接通电源使打点计时器开始工作,打点稳定后,甲将两辆小车同时释放。在小车撞到定滑轮前,乙同学断开电源,两打点计时器同时停止工作。取下两条纸带,通过分析处理纸带记录的信息,可以求出两小车的加速度,进而完成实验。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下图为小车A后面的纸带,纸带上的0、1、2、3、4、5、6为每隔4个打印点选取的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中标注,单位为cm。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则小车A的加速度a1=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同样测出车B的加速度a2,若a1∶a2近似等于____,就可说明质量一定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

(2)丙同学提出,不需测出两小车加速度的数值,只量出两条纸带上从第一个打印点到最后一个打印点间的距离x1、x2,也能完成实验探究。他的验证方法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3)下列操作中,对减少实验误差有益的是____。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下图为小车A后面的纸带,纸带上的0、1、2、3、4、5、6为每隔4个打印点选取的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中标注,单位为cm。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则小车A的加速度a1=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同样测出车B的加速度a2,若a1∶a2近似等于____,就可说明质量一定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

(2)丙同学提出,不需测出两小车加速度的数值,只量出两条纸带上从第一个打印点到最后一个打印点间的距离x1、x2,也能完成实验探究。他的验证方法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3)下列操作中,对减少实验误差有益的是____。
A.换用质量大一些的钩码 |
B.换用质量大一些的小车 |
C.调整定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线与木板平行 |
D.平衡小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时,将细线与小车连接起来 |
22.
某兴趣小组通过物块在斜面上运动的试验,探究“合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的关系”. 他们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PQ为一块倾斜放置的木板,在Q处固定一个速度传感器(用来测量物体每次通过Q点时的速度v),每次实验,物体从不同高度h处由静止释放,但始终保持斜面底边长L=0.5 m不变.他们最后做出了如图乙所示的v2-h图象.图象与横轴的交点为0.25.


(1)图象乙不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块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
(3)若最后得到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则可能的原因是(写出一个)________________.
(4)若更换光滑的斜面,重复上述步骤得到如图乙所示的图象,图象的斜率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1)图象乙不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块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
(3)若最后得到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则可能的原因是(写出一个)________________.
(4)若更换光滑的斜面,重复上述步骤得到如图乙所示的图象,图象的斜率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6道)
选择题:(7道)
多选题:(3道)
解答题:(4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