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2.
徐峰在《试论近代江南市镇的城市化》中认为:“湖州府所辖的乌青镇,明朝时除了四条主干大街外,另有街巷58条。镇中工商业(蚕丝、冶炼、编织、磨坊、染坊、造船、杂货等产业)发达。清末,乌青镇街巷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新增加了8条主干大道,街巷增加了47条。”促进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
4.
福建省某地积极探索“街坊共治”,构建政府——街道——社区——街坊四级治理结构。该地将社区划分为若干街坊,分别成立文明促进会,履行公共服务、信息收集和引导共治等基本职能。“街坊共治”的作用在于( )
①促进了城市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化
②承接了政府移交的公共服务职能
③完善了基层民主自治的制度体系
④增强了居民自我管理的主动意识
2.单选题- (共9题)
5.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速直线运动 |
B.物体刚下落时,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 |
C.物体的质量越大,下落时加速度就越大 |
D.当地重力加速度为9.8m/s2,则物体在该处自由下落的过程中,每秒速度都增加9.8m/s |
7.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受到桌面对它的支持力,对该支持力的反作用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作用力是物体受到的重力,作用在地球上 |
B.反作用力是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作用在桌面上 |
C.反作用力是物体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在物体上 |
D.支持力没有反作用力 |
8.
如图所示,乘客在公交车上发现车厢顶部A处有一小水滴落下,并落在地板偏前方的B点处,由此判断公交车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


A.向前加速运动 |
B.向前减速运动 |
C.向后匀速运动 |
D.向后减速运动 |
10.
(题文)我国研制并成功发射的“嫦娥二号”探测卫星,在距月球表面高度为h的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运行的周期为T.若以R表示月球的半径,则( )
A.卫星运行时的向心加速度为![]() |
B.物体在月球表面自由下落的加速度为![]() |
C.卫星运行时的线速度为![]() |
D.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 |
12.
两个物体A、B的质量之比为mA∶mB=2∶1,二者初动能相同,它们和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则二者在桌面上滑行到停止经过的距离之比为(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 )
A.xA∶xB=2∶1 | B.xA∶xB=1∶2 |
C.xA∶xB=4∶1 | D.xA∶xB=1∶4 |
3.多选题- (共4题)
14.
甲、乙两辆汽车,同时在一条平直的公路上自西向东运动,开始计时的时刻两车平齐,相对于地面的v-t图象如图所示.关于它们的运动,下列几个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中的乘客说:乙车先以速度v0向西做匀减速运动,后(向甲车)做匀加速运动,以速度v0从(甲车)旁边通过后,一直向东远离而去…… |
B.乙车中的乘客说:甲车先以速度v0向东做匀减速运动,后(向乙车)做匀加速运动,以速度v0从(乙车)旁边通过后,一直向西远离而去…… |
C.某同学根据v-t图象说:乙车速度增加到v0时,两车再次相遇(平齐) |
D.另一个同学根据v-t图象说:开始甲车在前、乙车在后,两车间距离先增大,后减小,当乙车速度增大到v0时,两车恰好平齐 |
15.
如图,两个质量分别为m1=3kg,m2=2kg的物体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中间用轻质弹簧秤连接,两个大小分别为F1=30N,F2=20N的水平拉力分别作用在m1、m2上,则( )


A.弹簧秤的示数是50N |
B.弹簧秤的示数是24N |
C.在突然撤去F1的瞬间,m1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 |
D.在突然撤去F2的瞬间,m2的加速度大小为12m/s2 |
16.
已知引力常数G与下列哪些数据,可以计算出地球密度( )
A. 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及地球离太阳的距离
B. 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及月球绕地球转的轨道半径
C. 人造地球卫星在地面附近绕行运行周期
D. 若不考虑地球自转,已知地球半径和重力加速度
A. 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及地球离太阳的距离
B. 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及月球绕地球转的轨道半径
C. 人造地球卫星在地面附近绕行运行周期
D. 若不考虑地球自转,已知地球半径和重力加速度
17.
如图所示,一根长为L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光滑的水平轴O,两端分别连接质量为m的小球A和质量为2m的物块B,由图示位置释放后,当小球转动到水平轴正下方时轻绳的中点正好在水平轴O点,且此时物块B的速度刚好为零,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块B一直处于静止状态 |
B.小球A从图示位置运动到水平轴正下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
C.小球A运动到水平轴正下方时的速度小于![]() |
D.小球A从图示位置运动到水平轴正下方的过程中,小球A与物块B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
4.解答题- (共5题)
18.
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甲以0.5m/s2的加速度由静止开始行驶,乙在甲的前方200 m处以5 m/s的速度做同方向的匀速运动,求:
(1)甲用多长时间能追上乙;
(2)在追赶过程中,甲、乙之间的最大距离为多少.

(1)甲用多长时间能追上乙;
(2)在追赶过程中,甲、乙之间的最大距离为多少.
19.
一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滑出,利用速度传感器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得到其速度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象如图所示,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求:

【小题1】物块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
;
【小题2】斜面的倾角
及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

【小题1】物块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

【小题2】斜面的倾角


20.
如图所示,一不可伸长的轻绳上端悬挂于O点,下端系一质量m=1.0kg的小球。现将小球拉到A点(保持绳绷直)由静止释放,当它经过B点时绳恰好被拉断,小球平抛后落在水平地面上的C点。地面上的D点与OB在同一竖直线上,已知绳长L=1.0m,B点离地高度H=1.0m,A、B两点的高度差h=0.5m,重力加速度g取10m/s2,不计空气阻力影响,求:

(1)地面上DC两点间的距离s;
(2)轻绳所受的最大拉力大小。

(1)地面上DC两点间的距离s;
(2)轻绳所受的最大拉力大小。
21.
如图所示,小球质量为m、大小不计,右边圆轨道半径为R,小球从h=3R处沿斜面滑下后,又沿圆轨道滑到最高点P处,不计任何摩擦.求:

(1)小球通过P点的速度大小;
(2)小球通过圆轨道最低点时对轨道的压力.

(1)小球通过P点的速度大小;
(2)小球通过圆轨道最低点时对轨道的压力.
22.
如图所示,质量为0.5 kg的小球,从桌面以上高1.2 m的A点下落到地面的B点,已知桌面高0.8 m,求:

(1)以桌面为参考平面,小球在A点和B点的重力势能.
(2)以地面为参考平面,从A到B的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的变化.(取g="10" m/s2)

(1)以桌面为参考平面,小球在A点和B点的重力势能.
(2)以地面为参考平面,从A到B的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的变化.(取g="10" m/s2)
5.实验题- (共2题)
23.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接在50 Hz的低压交流电源上.某同学在打出的纸带上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共取了A、B、C、D、E、F六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四个点未画出),如图1所示.从每一个计数点处将纸带剪开分成五段(分别为a、b、c、d、e段),将这五段纸带由短到长紧靠但不重叠地粘在xOy坐标系中,如图2所示.

(1)请在xOy坐标系中用最简洁的方法作出能表示v-t关系的图线________(在题图中作答),并指出哪个轴相当于v轴____?
(2)从第一个计数点开始计时,为了求出0.15s时刻的瞬时速度,需要测出哪一段纸带的长度____?
(3)若测得a段纸带的长度为2.0 cm,e段纸带的长度为10.0 cm,试求出加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请在xOy坐标系中用最简洁的方法作出能表示v-t关系的图线________(在题图中作答),并指出哪个轴相当于v轴____?
(2)从第一个计数点开始计时,为了求出0.15s时刻的瞬时速度,需要测出哪一段纸带的长度____?
(3)若测得a段纸带的长度为2.0 cm,e段纸带的长度为10.0 cm,试求出加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4.
某小组用图甲所示器材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实验器材由底座带有标尺的竖直杆、光电计时器A和B、钢制小球和网兜组成.通过测量小球在A、B间不同位移时的平均速度,求重力加速度.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保持A不动,沿杆向下移动B,测量A、B之间的距离h及钢球经过该距离所用时间t,经多次实验绘出
与t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重力加速度g与图象的斜率k的关系为g=__________,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_m/s2;
(2)若另一小组用同样的实验装置,保持B不动,沿杆向上移动A,则______(选填“能”或“不能”)通过上述方法测得重力加速度;
(3)为减小重力加速度的测量误差,可采用哪些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一条即可).


(1)实验中保持A不动,沿杆向下移动B,测量A、B之间的距离h及钢球经过该距离所用时间t,经多次实验绘出

(2)若另一小组用同样的实验装置,保持B不动,沿杆向上移动A,则______(选填“能”或“不能”)通过上述方法测得重力加速度;
(3)为减小重力加速度的测量误差,可采用哪些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一条即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单选题:(9道)
多选题:(4道)
解答题:(5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