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安徽省合肥35中高三9月月考物理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16335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单选题(共5题)

1.
跳伞运动员以5 m/s的速度竖直匀速降落,在离地面h=10 m的地方掉了一颗扣子,跳伞运动员比扣子晚着陆的时间为(扣子受到的空气阻力可忽略,g取10 m/s2)( )
A.2 sB.s
C.1 sD.(2-) s
2.
在静止的木箱内用细绳b、c系住一个小球d,细绳b水平,细绳c与竖直方向成θ角。当系统静止不动时,两细绳的拉力分别为Tb、Tc,当木箱沿水平方向向左加速运动时,两根细绳中的拉力变化情况是()
A.Tb减小,Tc增大B.Tb不变,Tc增大
C.Tb增大,Tc不变D.Tb和Tc都增大
3.
一轻质直杆BO,其O端用光滑铰链绕于固定竖直杆AO上,B端挂一重物,且系一细绳,细绳跨过杆顶A处的光滑小滑轮,用力F拉住,如下图所示。现将细绳缓慢往左拉,使杆BO与杆AO间的夹角θ逐渐减小,重物则缓慢上升。在此过程中,拉力F及杆BO所受压力FN的大小变化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FN先减小,后增大
B.FN始终增大
C.F先减小,后增大
D.F逐渐减小
4.
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叠放着两木块A、B,质量分别是m­1和m2,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要是把B从A下面拉出来,则拉力的大小至少满足(  )

A. B.
C.     D.
5.
如图所示,因为地球的自转,静止在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跟随地球一起由西向东转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们的运动周期都是相同的
B.它们的转动频率都相同
C.它们的角速度大小都是相同的
D.它们的线速度都是相同的

2.选择题(共8题)

6.一瓶内装500cm3的盐水,盐水密度为1.2×103kg/m3,要将盐水稀释成密度为1.1×103kg/m3,需怎么做?(   )
7.一瓶内装500cm3的盐水,盐水密度为1.2×103kg/m3,要将盐水稀释成密度为1.1×103kg/m3,需怎么做?(   )
8.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则该混合液的密度(   )
9.阿基米德采用排水法解决了王冠掺假问题,现有一个金和银做成的王冠,用排水法测量出其体积为56.9cm3,若与王冠质量相同的纯金块和纯银块的体积分别为52.5cm3和96.5cm3,则王冠中银的质量和金的质量之比为(   )(ρ=19.3g/cm3 ρ=10.5g/cm3
10.一只空心铝球,其质量为54g,体积为30cm3,则空心部分的体积为{#blank#}1{#/blank#} cm3.若将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变为62g,则注入液体的密度是{#blank#}2{#/blank#} g/cm3.(ρ=2.7×103kg/m3
11.一只空心铝球,其质量为54g,体积为30cm3,则空心部分的体积为{#blank#}1{#/blank#} cm3.若将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变为62g,则注入液体的密度是{#blank#}2{#/blank#} g/cm3.(ρ=2.7×103kg/m3
12.一只空心铝球,其质量为54g,体积为30cm3,则空心部分的体积为{#blank#}1{#/blank#} cm3.若将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变为62g,则注入液体的密度是{#blank#}2{#/blank#} g/cm3.(ρ=2.7×103kg/m3
13.体积相同的铜、铁、铝、木四个小球,放入水中静止后如图所示.已知这几种物质的密度关系是ρ>ρ>ρ>ρ,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3.解答题(共2题)

14.
如图所示,有一块足够长的木板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木板质量M=4kg,长为L=2m;木板右端放着一小滑块,小滑块质量为m=1kg,其尺寸大小远小于L。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g=10m/s2)。若用一水平恒力F=24N拉动木板,

求:m在M上面滑动的时间。
15.
如图所示,竖直杆AB上的P点用细线悬挂着一个小铅球,球的半径相对线长可忽略不计,已知线长为L=1.25m。当AB杆绕自身以ω=4rad/s转动时,小球在细线的带动下在水平面上做圆锥摆运动。

求:细线与杆AB间的夹角θ的大小。(g=10m/s2

4.实验题(共2题)

16.
如图甲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时,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
B.弹力改变量与的弹簧长度的形变量成正比
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 N/m
D.该弹簧在剪断一半后劲度系数不变
 
17.
某同学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打出的纸带如下图(a)所示,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T。

(1)测出纸带各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S1、S2、S3、S4,为使实验结果更精确一些,该同学计算加速度的公式应为a =     
(2)另有位同学通过测量,作出a-F图象,如图(b)所示,试分析:图象不通过原点的原因是:
 ,图象上部弯曲的原因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5道)

    选择题:(8道)

    解答题:(2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