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河南南阳一中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物理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146336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0

1.单选题(共3题)

1.
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今对物体施加一个与水平方向成角的斜向上的拉力F,保持角不变,使F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物体始终未离开水平面,在此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将()
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
C.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D.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
2.
有三个共点力
作用于某一质点,其合力为零。已知
,现保持其余两力大小和方向不变,只将
的方向逆时针方向绕作用点转动
,则这三个力的合力大小变为()
A.仍为零B.
C.
D.
3.
某质点做曲线运动时(   )
A.物体的速度可以不发生变化
B.在任意时间内位移的大小总是大于路程
C.在任意时刻质点受到的合外力不可能为零
D.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可以在一直线上

2.多选题(共3题)

4.
如图所示,斜面体置于粗糙水平面上,斜面光滑,小球被轻质细线系住放在斜面上,细线另一端跨过定滑轮,用力拉细线使小球沿斜面缓慢向上移动一小段距离,斜面体始终静止,移动过程中()
A.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变大
B.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变大
C.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变小
D.斜面对地面的压力变大
5.
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均不计,货物获得的加速度与绳子对货物竖直向上的拉力T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b)所示,由图可以判断()
A.图像与纵轴的交点M的值
B.图线与横轴的交点N的值
C.图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质量
D.图线的斜率等于物体质量的倒数
6.
对于平抛运动(不计空气阻力,为已知),下列条件中可确定物体飞行时间的是()
A.已知水平位移B.已知下落高度
C.已知位移的大小和方向D.已知初速度

3.解答题(共3题)

7.
如图所示,跳台滑雪运动员经过一段加速滑行后从O点水平飞出,离开O点速度大小做平抛运动落到斜坡上的A点,已知O点是斜坡的起点,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不计空气阻力,,求:

(1)运动员离开O点经多长时间落到A点;
(2)A点与O点的距离L;
(3)运动员落到A点时的速度大小。
8.
如图所示,楼梯口一倾斜的天花板与水平地面成,一装潢工人手持木杆绑着粉刷天花板,工人所持木杆对刷子施加始终保持竖直向上的作用力,使刷子沿天花板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刷子的质量为,刷子可视为质点,刷子与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已知,试求刷子的加速度大小。
9.
货车A正在该公路上以的速度匀速行驶,因疲劳驾驶司机注意力不集中,当司机发现正前方有一辆静止的轿车B时,两车距离仅有
(1)若此时B车立即以的加速度启动,通过计算判定:如果A车司机没有刹车,是否会撞上B车;若不相撞,求两车相距最近时的距离;若相撞,求出从A车发现B车开始到撞上B车的时间。
(2)若A车司机发现B车,立即刹车(不计反应时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两车均视为质点),为避免碰撞,在A车刹车的同时,B车立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不计反应时间),问:B车加速度至少多大才能避免事故(这段公路很窄,无法靠边让道)。

4.实验题(共2题)

10.
在验证共点力合成实验中,其中的两个步骤是:
A.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栓两根细线,通过细线同时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点,在白纸上记下O点的位置和两个弹簧秤的读数
B.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用两个弹簧秤拉时伸长量一样,记下此时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线的方向。
以上两步骤均有错误或疏漏,任意指出其中一处错误或疏漏并改正。
11.
某探究学习小组欲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他们在实验室组装了一套如图所示的装置,图中小车的质量用M表示,钩码的质量用表示,要顺利完成该实验,则:

(1)为使小车所受合外力等于细线的拉力,应采取的措施是  ;要使细线的拉力等于钩码的总重力,应满足的条件是
(2)某次打出的某一条纸带,A.B.C.D.E、F为相邻的6个计数点,如下图所示,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标出,利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可求出小车在B点速度    ,小车的加速度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某位同学经过测量、计算得到如下数据,请在图中作出小车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的关系图像。

(4)由图像可以看出,该实验存在着较大的误差,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道)

    多选题:(3道)

    解答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