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高三10月第一次单元测试物理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116062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单选题(共4题)

1.
某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把下落总高度分为三段,从起点计时通过三段的时间之比为。则三段高度之比为(   )
A.B.C.D.
2.
半径为的球形物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球心正上方有一光滑的小滑轮,滑轮到球面的距离为,轻绳的一端系一小球,靠放在半球上的点,另一端绕过定滑轮后用力拉住,使小球静止,如图所示,现缓慢地拉绳,在使小球由的过程中,半球对小球的支持力和绳对小球的拉力的大小变化的情况是(   )
A.不变,变小
B.不变,先变大后变小
C.变小,先变小后变大
D.变大,变小
3.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长平板车放在光滑的倾角为α的斜面上,车上站着一质量为m的人,若要平板车静止在斜面上,车上的人应当()
A.匀速向下奔跑
B.以加速度向下加速奔跑
C.以加速度向下加速奔跑
D.以加速度向上加速奔跑
4.

A.t1时刻开始进入水面
B.t2时刻到达最高点
C.t3时刻已浮出水面
D.0~t2时间内,运动员一直处于失重状态

2.选择题(共8题)

5.已知W、X、Y、Z为短周期元素,W、Z同主族,X、Y、Z同周期,W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Z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Y为金属元素,X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小于Y的阳离子的氧化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6.A、B为短周期元素,二者可以组合成多种中学生所熟知的化合物.在这些化合物中,A与B的原子个数比为A:B=1:2.已知A的原子序数为n,B的原子序数是①n+2 ②n+3 ③n+4 ④n+5 ⑤n+8   ⑥n﹣5 ⑦n﹣7 ⑧n﹣8中的几种,其中不符合题目要求的是(   )
7.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
8.已知A、B、C、D、E是短周期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元素,B、C同周期,D、E也同周期,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最内层电子数相等,A、B、C、D的原子序数之和是E的两倍,D与C形成的化合物是一种耐高温材料,A、B形成的气态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9.七种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其中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能与B的气态氢化物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E

F

G

10.由ⅢA族元素与ⅥA族元素组成的阴离子,如图所示:

由此可知三种离子的电荷数X、Y、Z分别为(   )

11.

在一定条件下RO3与R发生如下反应:RO3+5R+6H+═3R2+3H2O,下列关于R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12.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3.多选题(共1题)

13.
在水平天花板下用绳AC和BC悬挂着物体m,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 = 37°和β = 53°,且∠ACB为90°,如图所示。绳A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N,绳B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80N。当不断增加物体质量时(g = 10m/s2),则有()
A.AC绳先断
B.BC绳先断
C.悬挂12kg物体时,两绳均未断
D.悬挂14kg物体时,两绳均已断

4.解答题(共4题)

14.
A、B两车在同一直线上,同向做匀速运动,A在前,速度为VA=8 m/s,B在后速度为VB=16 m/s,当A、B两车相距x=20 m时,B车开始刹车做匀减速运动,为避免两车相撞,刹车后B车的加速度至少应为多大?
15.
(12分)如图所示,质量为m=1kg木块在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加速运动,加速度a=5.2m/s2。至水平面末端时速度v0=6m/s,此时撤去拉力,木块运动到质量为M=2kg小车上。已知木块与地面、木块与小车动摩擦因素u=0.4,不计小车与地面摩擦。已知拉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53°,g=10m/s2,sin53°=0.8,cos53°=0.6。

求:(1)拉力F大小(2)为使木块不离开小车,小车最短为多长?
16.
(10分)如图所示,质量为M=2kg的箱子放在水平面上,质量均为m=1kg的带异种电荷的小球a、b用绝缘细线分别系于上、下两边的对称位置。小球均处于静止状态,球b所受细线的拉力=10N。剪断连接球b的细线后,小球b上升过程到箱子的中间位置时(已知g=10m/s2),

求:(1)小球b的加速度大小(2)此时箱子对地面压力
17.
(10分)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圆形框架半径R=10m,A、B、C三点正好是圆上三点,而AC正好是该圆的直径。ABC为光滑轨道,B处有一小圆弧连接可使小球顺利转弯,AB与竖直方向夹角为37°。如果套在杆上的小球自A点静止释放(图中小球未画出), 求小球运动到C点时间。
(已知g=10m/s2,sin37°=0.6,cos37°=0.8)

5.实验题(共1题)

18.
(10分)(1)“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实验如下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P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用两把互成角度的弹簧秤把结点P拉到位置O。
①从图甲可读得弹簧秤B的示数为    N。
②为了更准确得到合力与分力的关系,要采用作力的  (填“图示”或“示意图”)来表示分力与合力。
③图乙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力是 (填“F”或“F′”)。

(2)在研究弹力和弹簧的形变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将弹簧水平放置测出其自然长度,作为原长。然后竖直悬挂,在其下端竖直向下施加外力F,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记录外力F和弹簧的伸长量x作出F-x图线如上图所示,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m,图线不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由于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4道)

    选择题:(8道)

    多选题:(1道)

    解答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